、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造桥的孩子》叙述了“我”在一个雨天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气馁时出去散步,看见一个专心造桥的小男孩,面对失败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造桥,“我”深受感动,决心向小男孩学习去解决困难。本文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耐人寻味,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形象生动鲜明。 2、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4)理解每个人心中都应该存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这个理想。学习小男孩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小节,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前预习——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课前预习情况,读课外故事讲述李白小时侯学习情况的《铁杵磨城成针》,并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造桥的孩子是谁?造的是一座什么桥?”针对学生的提问,我可以引导说:“这是一座特殊的桥。”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先请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处理的?然后请学生自由练读2——8小节,从中找出男孩造桥的专心致志的句子:“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身上……”“他连头也没有抬……”“他边回答,边将……”等,然后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男孩的理想就是造一座又大又牢的铁桥,学习他为了理想而不断努力,遇到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每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比如:用兴奋的语调读男孩造桥成功的句子,用稍慢、轻柔的语气读男孩专心的神态。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小男孩的理想是什么?“我”受到了什么启发? 2、 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在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的理想。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再动笔写下来,强化学生只有刻苦努力、永不放弃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总之,学生在反复吟读、解读的过程中,借助图画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品出味、悟出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