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桥的孩子》说课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淑娟

《造桥的孩子》是苏教版语文补充读本第五册的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行踪和心理变化,二是小男孩。文章的第911节是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
  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下三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1
.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坚持不懈”等词语的意思。
    2
.能力目标:续写课文第9小节。
    3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体会男骇那种坚持不懈、刻苦学“造桥”的精神,懂得“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心灵里建起一座理想之桥”。

    在这些目标中,12目标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第3个目标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执教《造桥的孩子》一课时,努力实践以学生的亲历感受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灵性的对话营造诗情新课堂,让学生乐学愿学。针对教材,针对目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说过: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谁来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篇描写人物的文章。(板书课题,齐读)过渡:“孩子”有什么理想呢,读过课文就知道了。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诗意的学习氛围,当学生身置此景,话语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教师先让学生自学生字词,然后检查自学情况。
2
、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在课文上批注,写写自己的独特感悟。

    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让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却能让学生通过批注而激活思维、抒发感受、展示个性。

第三步:研读课文,感受意韵。
1
、学习小男孩造桥的段落(29
1)看课文插图,问:男孩在干什么?怎么干的?干得怎样?

找课文相关段落读一读(多媒体出示第9小节,说说小男骇什么样的精神感动了我?板书:坚持不懈
2)讲讲这个词的意思,一起读读。
3)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用“——”画出来,组织交流。

5)小结:小男孩没有被困难吓倒,重新搭了起来,并且下定决心:长大要造一座又大又牢的铁桥——这就是坚持不懈。学生再读词语。
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理解重点句子:(课文第11节)
1)提问:“理想之桥”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说明什么?

2)学生自由讨论。
3)引读1011小节
4)指导朗读:伟大的发明大王爱迪生……

幼年贪玩的李白……

是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点名读,齐读。)
    
重点深究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感情,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过程。教学中,我们充分网络的优势,利用创设的情境,扶放并行,引导学习探究,给他们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的机会,精心设计,突破重点难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