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小学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百问”系列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朱家珑 王向东
●问:到了三年级,学生进入了中年级段。 教材在编写体例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
    答: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低年级是让学生学习写话,中年级便过渡到指导学生习作。阶段性的转换,必然要求教材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也使教材“两根柱子一条龙”的构想以物质形态初步呈现。因此,三年级上册的编写体例与一年级、二级教材有所不同。习惯篇、阅读课文、练习等三个板块仍然一以贯之,“集中识字”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悄然退出,而在“阅读课文”与“练习”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板块——习作。 
    作出这样的调整,应该说是既合情又合理: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段提出了习作的要求,教材理所应当在本学期加以落实。二是几十年来的语文教育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有了一定的交际经验和交流欲望,应该让他们学习写作了。三是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作文教学所以“高耗低效”,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写不好作文的现状之所以得不到改变,应该说与教学缺少凭借不无关系。因此,编写出一套操作性强的习作教材乃是当务之急。我们的习作教材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呼之而出”了。 
    ●问:苏教版教材将“习作”单独成块。这应该说是一个创造-这样编写的目的是什么?教学该注意什么?
    答:儿童学习语文,靠阅读来吸收“内化”,通过习作“外化”表达;学生习作水平如何,是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志。因此,习作在语文教学中与阅读同等重要。而审视传统的语文教材,在阅读与习作的天平上,存在着明显的厚此薄彼的现象,“习作”只是被作为“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项目,没有被摆到应有的位置:我们将之组成单独的板块与“习惯篇”、“阅读课文”等并列,就是要改变其被淡化、弱化的现状,还其以应有的地位。此外,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来精心打造,意在为教学提供便教利学的凭借:一方面,可以利用这个载体向老师传递、渗透习作教学的理念,在大面积的范围内规范老师的教学,保证习作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学生与教材“对话”之后,能够引发写作兴趣,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并且习作思路得到开启,进而使他们能够顺利突破“习作”这个难点。 
    如何用好习作教材,提高习作教学效率呢?我们认为,还是应该围绕《标准》提出的“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这八个字做文章。怎么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呢?首先要考虑的是让表达、让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当表达成为学生交际、交流的一种“需要”的 
    时候,他们内在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会以加倍的热情和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来,这时候,写作对他们来说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一件难事了。然而,不少人为了
    达到让学生“乐于表达”的目的,用一些不甚恰当的招式和手段来引起学生注意,这不能
    不说是一个误区。我们应该创设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扮演交际主体的角色。其次要关注的是必须让评价成为学生习作的“加油站”。过去,我们评价学生的习作,标准太高,要求太严,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评价观念,把习作的门槛降下来,把学生的分数提上去,让学生充分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体现自我价值的。至于“自由表达”,无疑是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习作氛围,为他们开创一片宽广的习作天地:怎么写,给他们自由,不要用那些如何开头、结尾、铺垫、过渡等技法之类的东西去束缚他们,让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什么,让他们选择,不能用过多的限制使他们的童真童趣消失殆尽,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张显个性、驰驱想像、释放心灵。 
    我们的教材也正体现了《标准》所倡导的这种“学生为本”的习作理念,话题的选择、情境的创设、思路的提示,无处不是为了让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老师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妨细细琢磨。
    ●问:苏教版国标本小语教材另辟蹊径,不以单元训练重点为线索来编写。关于这一点,编者是怎么考虑的?
    答:以单元训练重点为线索来建构教材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对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此,谁都无法否认。
    随着对教学现状反思的逐步深入,随着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深刻把握,大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学目标线性化、单一化,虽然清楚明朗,却不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语文能力是逐步积累、整体发展的;就如同孕育婴儿一般,不是今天长手、明天长耳、后天长脚如此这般累加而成,而是整个地全方位地生长起来的。因此,也就有了学习语文强调要培养语感、要整体感悟、要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据此,教材体系的构建就应该遵循语文的整体性、综合化的特点,以知识为线索来建构教材的做法无疑应该尽快摒弃了。
    此外,《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进行目标设计,变单一为立体,变支离破碎为多元整合,变“直线发展”为“螺旋上升”,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样的思想对我们很有启迪。语文教材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怎么能无视语文的整体性、模糊性、综合性呢?语文教材必须让语文的本性得以回归。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编写的教材便呈现出这样的特点:没有什么训练重点,年级之间却有着一定的梯度,看似无序却有序;从不同的角度组合而成的单元,灵活而又多彩,道是无心却有情。个中之妙处,相信你能品出一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