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兼谈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作者:陆小娟 一、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关于朗读的问题: 1. 存在“一字一字地念”的问题。课文的朗读应该建立在真正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而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由于不理解所读句子中某些词的意思,常常会把这些词拆成几个单个的字,一个一个的念出来,将句子原本的意境完全读破了。这是一个问题。 2. 教师的范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并不是否认教师的范读,教师的范读是最好,最直观,是必要的朗读指导,但要在学生最需要的情况下范读。有的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好,干脆“三十六计领为上”教师领着学生读。教师领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使学生被动模仿,盲目接受,其实倒不如把领读的机会交给学生。 3. 评价流于形式 教师在课堂经常让学生来评价他人的朗读,而学生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声音的高与低,语句是否连贯通顺等等。评价显得不具体,而且没有针对性。实际上,教师在让学生评价朗读之前,应先对学生明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很多时候恰恰因为这一步被忽略,造成学生一读再读,结果还是不到位。 4. 教师引导的缺陷 教师经常让学生读书,却经常忽视读的引导过程,主要表现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教师在每一次让学生读书时,要明确朗读的目的和策略。应指导学生读那些描写细致,形象生动的,用来塑造美好形象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而不仅仅是读那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因为学生最缺乏的就是细致的观察以及描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从文句中感悟,体会描写方法。 5. 非朗读训练干扰了朗读实质性的进程 反对在语文课上把音乐当催泪弹使用。音乐的使用易使学生忽略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当然音乐这种手段也不是绝对不能使用,适当的音乐能渲染情境,用与不用取决于教师对课文的理解深度,学生最需要的不是音乐,而是教师对朗读本质的指导。 6. 朗读卫生 大声喊(一二年级) 7. 朗读缺乏个性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习惯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朗读缺乏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以至于 例如《赶海》:“我闹着舅舅带我去赶海。”一个“闹”字,不一定全都是撒娇的语气,也可以是耍赖的语气,以各种不同的语气“闹”出层次才好。 关于学习方式的问题: 1. 教学设计牵引太多(自主、探究、合作)流于形式 2. 教师的点拨缺乏重点,学生自主发现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 教学内容混乱 目标不明确:年级段目标含糊、本学科目标繁杂。尤其是低年级应该以识字、写字等词语教学为主,即使到了中年级,识字教学依然是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识字,学生写字的时候,不要与先前的形近字比较。 教学过程中,串讲串问,时间比较多,对课文缺乏二次创造。 4. 忽视文本、资源开发过度 教学过程中应紧扣教材,以生活为基础,不要随意拓展,泛滥想象。想象的目的是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它应以生活为前提,回归学生的心灵世界,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凭空想象,更不应该让想象超越学生年龄的界限,这样才利于孩子的身心的发展。 5. 校园文化亟待重建 校园文化应该趋于儿童化,教室布置要有儿童情趣,最好不要挂名人名言。无论如何,每个班级要办一个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室,安排管理员,制作借书证,定期开放。 6. 面向全体 课堂上个别的表演读、分角色读,是少数人表演,多数人成了观众。它的教学功能甚至不如让全体学生多动手写字、写话。不要太自私,让学生所有时间写语文,要多学基础学科,多学科学。语文基础要学好。 二、教什么: 重新认识教材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最重要的根本性资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了国家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是教学的课程资源很好的载体。小学语文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习惯等诸多任务。 识字与写字要求及形式:字形的训练形式:用钢笔描红。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1、2、3、8、11、14、17、18、20、21l读读下面的词语:4、5、7、9、10、12、13、19、23、24l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读一读,任选两个词语口头造句:15读读下面的词语,选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夜色、雾景或雪景:16、22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1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3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11为什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5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份才。”24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千山鸟飞绝”“千门万户瞳瞳日” 3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4选择诗歌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7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9默读课文,想想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13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先说一说,再写下来。17明天的新型城市——太阳城,可真是一个美妙的世界。请你联系课文内容,以“游太阳城”为话题,写一篇想象日记。23背诵课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并理解它们的意思。24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幅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8读一读,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句子好在哪里。“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于欢腾的旋涡之中。”“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12下面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从课文里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左手持凿,右手握斧。”“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13下面句子中两个带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他看到人类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决心为人类盗取天火。”“当他得知是普罗米修斯触犯了天规,便大发雷霆,决定要狠狠惩罚他。”21读一读,再用带点的词语造句。“国王无奈,只好张贴皇榜,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22读一读,比较带点词语的意思并选择一个造句。“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5默读课文,把代表天安门广场的几个建筑物的序号填入示意图的方格内。10默读课文,说说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14读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同学之间讨论讨论。17默读课文,说说太阳能将使居民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18默读课文,想想为什么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19这篇课文为什么“诚实与信任”作题目?想想看,还能换个题目吗? 20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22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18找用要出课文中加引号的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为什么要加上引号。16中药是我国宝贵的遗产。你知道哪些中药?说说这些中药的药效。23搜集两三副春联,在班级交流。 处处留心:在动物园识字;介绍家庭住址,了解地名由来;读书学做记号;学会预习质疑;猜测性阅读,想象推理;课外阅读;对对子。 课文插图 : 课文插图与课文是教材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方面。从课程的意识来讲,这也是教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画的主要形式,意图,作用。发展思维,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譬如《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秋天》。课文的配画一方面是教材变得形象、生动,更主要的是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了解事件的过程,体会人物的内心等,从而深入领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传统教学的优秀经验。配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能力。《小镇的早晨》使人联想到南通师范学校 要求背诵的课文12篇 1《老师,您好!》 2《但愿人长久》背诵四、五、六自然段3 古诗两首4《秋天》5《天安门广场》背诵四、五、六自然段8《小镇的早晨》9《九寨沟》背诵三、四、五自然段10《田园诗情》12《开天辟地》背诵六、七、八自然段20《珍珠鸟》背诵最后四个自然段22《雾凇》24《古诗两首》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7 《虎门硝烟》13《普罗米修斯盗火》16《李时珍夜宿古寺》21《九色鹿》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朗读课文6篇6《徐悲鸿励志学画》9《九寨沟》读读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段落。比一比,看谁读得最传神。11《桂花雨》15《说勤奋》17《明天的太阳城》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23《春联》 分角色朗读课文2篇14《一路花香》19《诚实与信任》分角色演一演 21《九色鹿》 要依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你从中领悟到什么?”这在中年段是比较难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括中心思想运用的是抽象的概括方法,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难度显然更大。小学生学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时,开始往往停留在故事的主要情节上,形象的直观内容在思想上占主导地位。如学龄儿童在理解寓言寓意时的思维活动表现出三种水平: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夏丏尊曾经说过:“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在此。”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敏锐感受力,是读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到语言文字上去的结果。敏锐的语感既是一个人语文程度和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学好语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必要条件。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能够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或辞典是不够的。”而要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体会它们的情味,非靠语感不可。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小学生年龄虽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尚不成熟,但他们有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正是培养语感的好时机。再次,重视语感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教学的教育性的特点使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切忌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进行说教。学生在阅读时,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感,才能受到感染。重视语感训练。语感使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其中主要是想象和联想,还有情感的激发和思维的参与。跟阅读中的语感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再造想象,它是人们根据别人的描述(言语、语言)或描绘(图样、模型等),在头脑里产生某种事物的形象的过程。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再造想象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作家是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反映生活,而读者阅读时借助再造想象,把文字所描述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还可以把这些表象组合成过去并未直接感知过的新的形象。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照到海面,照到船头。”小英子叫起来:“爸爸,我看见大海啦!” “在画片上见过,在电影里也见过。我喜欢海,我念这课文,好像躺在船上,又像睡在云上。我现在已经能背下来了。”小英子是在将画片、电影里见过的事物,在诗歌语言文字的激发下,通过再造想象,在头脑里组合成了大海的新表象,她才感到看到了大海。再造想象使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造想象是表象的再现和重新组合。由于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所以也可以组合成过去不熟悉的新形象。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再造想象,需要以下一些条件:(1)学生过去感知过有关的事物,具有与形成新形象有关的知识、经验。(2)读物中要有对该事物生动的叙述,形象的描写。(3)学生能正确理解文章中关于事物的描述,并使语言文字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联系起来。(4)提供与文章所描述的新形象相类似的直观材料,如图片、投影、电影、录像等。(5)通过实践活动,如画图、表演等,使学生形成清晰而细致的形象。(二)联想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是接近联想。借助接近联想,阅读时呈现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物,往往使一系列场景和人物。对比联想是指又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阅读教学中运用对比联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当会更深。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中国传统诗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实际上都是类似联想的反映。阅读一些含有象征意义的文句,更需要人学生进行类似联想。借助于类似联想,才能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和开阔的意境。在阅读进行中,这种类似联想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情感l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四思维:单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够的,要产生语感还要有思维的参与。因为阅读过程中,对文字的正误、优劣进行辨析,对文字美进行欣赏和玩味,要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都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 在阅读进行中培养语感1.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生活经验。“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深切。2.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推敲比较才能深入体会词语的情味,从而产生语感。推敲比较的方法有两种:删减比较和调换比较。把某个要重点体味的词拿掉,然后跟原句比较。调换比较是把要重点体会的词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再与原词比较,体会两者的不同。重视词句的朗读,不仅读词,更要读句。阅读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展示读书?,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3.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以声传情”。要在朗读时边读边想象,让作品中的形象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头脑里,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 阅读教学: 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注意不是所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有的精读课文也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 如何读出来: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语气。语气中,语是指有声语言,指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语句;气,指朗读时支撑有声言语的气息状态,指具有声音和气息合成形式的语句流露出来的气韵。朗读时朗读者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相互作用的化合物,是化乎内而成于外的生命活动,是用声音形式表征的精神活动,是以诉诸听觉的声化了的语言表达感于心的文字作品的再创造活动。这当中,不但要理解语意,而且要领悟语情;不但动于衷,而且流于外;不但音随意转,气随情动,而且以声表意,以气传情。语气使神与形珠联璧合,充满生命活力。如果把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比作江水的话,那朗读时的语调、语气等因素就是奔涌的浪潮,跳跃的水花。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当学生朗读时也能使语言的节奏和韵脚随着“梦”,随着情思自然涌流的时候,语言和精神就真的和谐同构了。愿我们的语文课都产生那样自然的涌流!(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一是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体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学习阅读,又学习做人。(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本册教材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叶圣陶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重在交际,重在应答的合理、合适。口语交际不同于说话,不同于表演,要生活化。明确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所谓习作意识,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识,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来,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次小练笔,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作文来对待。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记在日记中。写作的素材来自学生自己,不要规定内容,可以规定习作的方式。习作的两种目的。“为己为公”。 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学生习作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喜欢观察生活。一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二是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并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在那一段日子里,我对作文又爱又怕,怕我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