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识字途径 激发识字兴趣 《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阶段报告 开展《低年级开放式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已有一个学期了。开放式识字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强烈的现代意识,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符合当代儿童的思维和兴趣发展,正在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本文结合课题组的教学实践,浅谈开放式识字教学的认识和做法。 兴趣——识字的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活动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的刺激所吸引,变枯燥乏味的识字为快乐识字,以增加识字的趣味性、参与性和可接受性。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一、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识字本身是枯燥的,而对于枯燥的事物,人的情绪总是消极和被动的。如果学生们一味地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儿童识字的兴趣,不断激发学生去体验识字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识字、主动识字。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思维动画”。特别是简笔画简洁、生动且内蕴丰富,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在识字教学中可经常使用。如在教“雨”这一个生字时,我就根据小学生对这一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把这个字生动地画了出来:“雨”字上的一横就代表雷电,一竖跟横折钩就代表一间房子,里面的一竖就是闪电,直穿房子,把房子都打了一个孔,那么房子就漏水了,那里面的四点就是漏进来的雨水。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源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以多样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的兴趣。 兴趣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活动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游戏的王国。活动形式应该多样化,要经常性地给孩子们来点新花样。比如在复习生字时,我们经常设计“找朋友”“快乐大转盘”“带生字娃娃回家”“摘果子”等,有时让孩子们说一说,有时让孩子们画一画,有时让孩子们摆一摆……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保持学生的识字兴趣。 课堂——识字的阵地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识字,所以课堂是学生最主要的识字阵地,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一、 利用教材资源,营造愉悦识字氛围。 新教材的选文非常富有童趣,有的来自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有的来自农村生活、现代社会生活,有的来自童话故事,有的来自科学常识等,这些材料都与学生的生活或经验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且在编排上以学生喜爱的儿歌、短句出现,内容明白易懂,读来朗朗上口,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教学时,我们要正确认识教材作为识字载体的功能,注意以其丰富的韵味活跃气氛,以其生动的情境调动情绪,学生就可以在愉悦的情境中轻松识字。 二、 找寻汉字构字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崔峦老师说:“要引导学生在联系中、比较中找到汉字的共同点。不断发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点点滴滴的发现积累起来,就会形成比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一点,我从学生身上有了很深的体会,他们在这一学期的实验中学会了寻找构字规律,初步具备了独立识字的能力,能主动识字,自觉完成识字任务。 在教学中,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的特点,我们和学生共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识字方法,即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拆一拆等等。每次在课堂上当提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时,他们就会兴奋不已,各抒己见。如:提手旁加“是”就是“提”用手提;“饺”减去木字旁就是“交”;“晴”的日字旁换成目字旁就是“睛”;谜语:人在云上走,谜底是“会”字;“最”能拆成“曰”“耳”“又”。在识字教学的课堂上,常常洋溢着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各个愿意主动的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字,而在识字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的从音、形、义三方面来扎实的学习生字。 三、形成初步的课堂识字教学模式。 通过一阶段的实验、探索、总结,形成了以下的课堂识字教学模式:1、激趣导入,范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课文。2、自读课文,自主识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发现生字,激起他们解决这些生字的欲望。3、读通感知,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让每个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既提高学习效果,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读懂质疑,扩展延伸。让学生在读中巩固识字,老师为学生搭建表现、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质疑问难,使他们敢问、敢想、敢说、敢争论,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识字的能力。这样,让学生在读书中识字,多识字又促进阅读,形成良性循环,既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丰富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表达。 阅读——识字的桥梁 阅读是帮助学生识字、记字、运用汉字的最佳途径。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是阅读,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因此,在作为低年级教学重点的识字教学中,我们除了进行课堂研讨活动外,还进行了“如何在课外扩展识字以及巩固识字”的研究。 我们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其一,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材料和园地。如在我们教室的角落里开设了一个“图书园地”,在那里摆放着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学校图书室借来的各种有趣的课外书籍,有的是拼音与汉字相结合的,有的则是单纯的文字。其二,教会学生课外阅读和自主识字的方法。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有选择性的大量阅读丰富多彩的课外书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圈画、积累书籍中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或好词好句。其三,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自主识字的兴趣。如定期举办图书交流会,定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举办朗读、识字比赛,开辟“我会认”“我会读”专栏,让学生交流课外认得的字等。识字、阅读,我们都采用激励式,每班设置评比栏,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除此之外,我们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每周让学生背下一首古诗或一篇名家美文。周一将本周要背的内容挂在教室内,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轻松地背下来。一学期中我们还进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朗读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每学期我们还进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朗读比赛等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的能力。 阅读和识字是相辅相成的,识字是基础,识字多了,读课外书就成为可能;反过来,阅读又能促进识字,提高识字效率,读得多了,识字自然就多。 生活——识字的源泉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的识字也要树立“大语文”观,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阅读、识字。我们主要利用这三种识字环境: (1)在家庭环境中识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农村,家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我们利用家长会和平时让学生传带的“给家长的话”,向家长作好宣传工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一认,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图书、卡片进行亲子阅读……总之,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机教孩子识字 (2)在社会环境中识字。引导学生在上学途中认厂牌名,还有各个村的村牌名、河上的桥名、公路边的公交车牌,大街上的广告牌等,再凭借教材有意识地引导,促成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识字的习惯。 (3)在学校环境中识字。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校园里扑面而来的校名、校风、小学生守则、班级名、同学名、课程表、黑板报、名人名言、班级风采栏等文化设施和竞赛园地,都是学生丰富的识字素材。教师应做个有心人,经常引导学生认认这些字,学生就会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环境与识字认字结合起来。 学生识字的载体不仅仅是教材,周围的一切或者说生活中凡是有文字的地方都是学生自主识字的源泉,生活就是学生课外识字的源泉活水。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教师要善于拓宽识字途径,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抓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把识字伸向社会生活的动态信息系统,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开掘创新潜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识字教学,处处从学生主体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多多实践,学生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