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蓉梅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摘要: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就应让教学贴近生活,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关键词:营造生活环境;挖掘生活因素;拓展生活空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

“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课文以生命和活力,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本文将在多元智能理论背景下探讨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一、营造生活环境,增加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在于兴趣。”这句教育家的名言如今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只有将兴趣点燃,才能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进取者和知识的真正主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将语文同生活接轨,无疑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插秧式的桌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整齐划一,但它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我们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将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春天,碧绿的草地,飞翔的燕子,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在“满园春色”中学习、生活;夏天,茂密的树林,火红的骄阳,让学生在“林中”学习;秋天,成熟的瓜果,金色的稻田,让学生在一派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我们还可以利用教室的各个角落,开设“生物角”、“时事角”“图书角”、“环保园地”等。在如此富有生活化的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又怎么会感到枯燥与乏味呢?

    2、转变角色观念,营造生活氛围。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来审视、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了。笔者认为:老先生强调的是,教师的责任并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帮助学生去解读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我们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我们应该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时而是“导游”,时而是“主持人”,时而又是“魔术师”,将课堂变成“超市”、“游艇”、“播音室”、“拍卖场”……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活化的空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个性张扬的生命。

    二、挖掘生活因素,促进个性发展。

    苏教版中高年级语文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其中一项就是丰富了课文内容,增加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文章,这就意味了教材又向生活化迈进了一大步。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和学生们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这就告诉我们:学生个性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点击语文。

    1.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语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教材编写者头脑里特有的。语文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我们要从大千世界中寻觅、捕捉现实背景,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语文。如教学《军神》一文,为了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会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到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教师就调动学生的相似性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被刀划破过手吗?”孩子们一顿,说:“我疼得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捏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一些。”……“是啊!刘伯承在没用麻醉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仍然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与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在随后的朗读中,孩子们都噙着晶莹的泪花,读得真切感人。所以,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现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地运用图片、描述、想象等手段,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形象性、再现性,创设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文能力。

    2.尊重差异,关注个性。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长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就是语言表达,有的侧重于形象描述,有的擅长于逻辑分析,有的个性鲜明,有的平易随和。这就是优势智力领域的差异。教学中须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让每个个体的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个性的表现,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的体现。21世纪需要各种各样的才能和人格,而不只是需要杰出的个人。因此,“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生活化教学既然能尽可能多地涉及多个智力领域,那么在活动中不同的个体就可以有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比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先播放有关九寨沟的风景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九寨沟赏不完的雪峰插云,看不够的珍禽异兽。青山绿水,幽雅的音乐,再加上讲解员动听的介绍,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于是,我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摆脱文章的束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这里,原本由教师讲解的内容就转化成学生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播音员”用动人的语调传达它的美;“书法家”用飘逸的字来反映它的美;“画家”用五彩的画笔描绘它的美;“音乐家”用银铃般的歌声表达它的美;“诗人”用生花的妙笔刻画它的美;而“导游”则用举手投足的韵致展现它的美……学生们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类似的做法为我们发现和开发学生们具有的那些在传统教育中不被承认或未被发现的智能强项,为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实践能力。

语文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

    1.查访结合,跨越。

课文中涉及的一些人或事,和学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学生在认识时往往不够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教学《彭德怀和他的的黑骡子》一文时,学生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段生活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到当时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所作所为及其折射出来的高尚情操。为了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利用各种渠道搜集一些关于长征的信息。同学们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动分组进行,然后纷纷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呈现了出来:有感人的故事,有优美的诗词,有动听的歌曲,有活生生的老红军采访录……在共享长征资源的基础上,学习课文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了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受到了人格魅力的感染,而且充实了学生的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增加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2.走出课堂,体验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学时,教师不但要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村居》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教学时,如果教师仅限于从语言文字中引导学生去感悟,学生可能浮于表面,感受不深(真正留心周围变化的同学不多)。为此,在学习完课文内容之后,我特地组织学生出去踏青、放风筝。久居城镇的孩子们来到了花丛中,草地上,完全地释放了自我。他们有的翘首仰望着蓝天,有的俯首聆听着花之语,有的和同伴诉说着新发现,更多的已迫不及待地放起了风筝,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其实,大自然给予了我们无数馈赠,美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灵去体会。此后,我又组织大家“改写《村居》”,此时,学生早已蠢蠢欲动,一双双闪亮的眼眸,一张张通红的小脸中透露出来的是欣喜,是兴趣。

    以前,愉快教育所采用的配乐、表演等等手段的确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只是基于将认识发展作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之下的辅助性的教学行为。而在多元智能理论支撑下的生活化教学,指向完整的人的教育——已将除语言、数理逻辑智能以外的其它几种智能作为同等重要的发展的目标,有意识地在各学科中加以培养。从这一层意义来说,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教改实践确实有更为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文献参考:

<1>《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6

 

<3>http://{域名已经过期}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有关资料

 

<4>《学会生存》美国:埃德加·富尔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