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蓉梅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执笔:胡泽华  吴蓉梅)

    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几近于苛求的解释词语,写近反义词,千篇一律的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貌似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实质将最具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的语文教育引入了枯燥乏味的训练,使语文教育成为“折磨人、束缚人、摧残人”的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价值、情感、地位可怕地消失了。语文与生活、与人的社会化的需要被无理地割裂了。

    语文教学如何走出这个“怪圈”?美国教育家华特·科特涅斯曾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为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生活是语文的源泉,只有走向生活,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此,我们以“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为课题开展研究,旨在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教学的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的界定。

 “语文教学生活化” 即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二)理论基础。

1、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审视教育活动,是许多教育专家学者探讨不止的问题。这种思想范畴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外出现诸多。但是在小学语文学习生活化这方面尚未形成有系统全方位的操作模式。

2、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一文中写道:“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因此,我们说‘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教师在解放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2、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研究内容。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研究课题。为了保证研究能够做到逐步深入,持久有效,所以将研究内容划分为若干单元进行。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提倡语文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要特别注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尤其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我们侧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

1、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动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终决定着阅读目标的认定,阅读方法的选择和阅读效果的达成。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能“越俎代庖”,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切己体察”,也不能将现成知识或“标准答案”填塞给学生,而应把全体学生带入“有我之境”,把课文学习与“自我”联系起来,让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潜心”进入课文情境,再从中走出来,让学生全方位、多层面地获取真切感受,做到“我心入书,书入我心”,这样的主体内化,主体体悟,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生命的唤醒、点拨与鼓舞,并促进学生主体的终身发展。

2、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观照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丰富学生生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途径,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强调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将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作为作文的内容,要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二)课外活动生活化的研究。

我们认为,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主体素质和个性特征。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通常有以下二种形式。

1、配合课文的活动。

    可以结合单篇课文或单元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如可以发动每个学生摘录报刊上发表的短小隽永的佳作若干篇,组织题为“优秀作品欣赏会”,由学生朗诵自己摘录的佳作,并作精要分析,谈出自己最深的一点感受,然后按选文质量和朗诵水平、分析水平评出优胜者,并给予表扬或奖励。 在教学童话寓言单元后,我们可以在班级里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搞一次“讲故事”比赛等活动。

2、延伸课文的活动。

    如开展硬笔书法展览、办手抄报、写日记、纠正错误用字比赛、报刊剪摘、注评、展评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在实际操作中学用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成功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四、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校为实验小学,按现有的规模,以4——6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终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1——3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  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五、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胡泽华、吴蓉梅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孙亚珠、陆金华          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胡泽华、吴蓉梅          负责课题方案的策划、制定及协调、管理、组织、实施。

3、其他成员:戚秋月、蒋黎风、钱云涛、徐根娣

六、实施过程。

课题分三个阶段研究:

(一)准备阶段(200312月——20041月):筹建课题组,完成设计方案。

(二)实施阶段 (20042月——200512) :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开展研究。

(三)总结阶段(20061月——20063月):收集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七、成果形式。

1、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2、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等。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