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作文教学的生活化、生活化
——实践作文“人与环境”教学设计
武进市横林实验小学  张春华
教学目标:
1、展示各小队的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
2、运用自己收集到的课外知识,把活动过程讲清楚,讲完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成果展示与说写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实践活动过程,唤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爱护生存环境的情感,一定要写真话,抒真情。   
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习作训练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实践活动,习作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生已经学习开始习作,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写记叙文、写信、写物、写景的一般方法,而且已经有一定的写作能力。但是学生仍然感到习作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即没有写作的材料。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体验活动,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创设一定的条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学作文,长才干,学做人。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课件设计以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为主,是课前学生在分小队活动时跟踪时拍摄下来的,真正体现了“再现”这一原则。首先,为了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封面,即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片,然后出示作文课题,让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习作类型。接着是出示课前四个活动小队名称:“环保考察队”“环保小记者”“环保小卫士”“环保小信鸽”,并且点击任一小队都可以链接到各个小队的活动场面。当各小队交流完活动过程后,这时出示了作文要求:1、形式不限,可以是记叙文,可以是倡议书,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2、一定要写真话,抒真情。然后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设计了一个封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日是几月几日吗?(4月22日)那6月5日是什么日子?(世界环境保护日)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纪念日呢?前阵子我们开展了“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大家非常热情地参与了这个活动。老师知道大家分成这样四个小队,(媒体出示)并且各小队在小队长的组织和带领下,活动开展得很成功。
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小组为什么要开展这个活动?有什么收获或体会?两分钟后,小组长安排好代表上来交流。
二、分小组演示交流活动过程,其他同学结合谈体会。
▲我是“环保考察队”的成员。我们小队在4月22日这天,做了一个抽测水样的实验。(媒体演示,边演示边解说)经过这次考察,我们发现我们附近的水域污染情况很严重。
▲学生补充谈体会:……
教师:“环保考察队”把活动过程讲得非常完整,用一个实验告诉了我们“周围的水域污染情况已非常严重”,其他小队也应这样把活动过程叙述完整。
……
三、指导写作。
同学们,你们这个“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而且非常有意义,大家在活动过程中采用了调查访问、上网浏览、考察实验等多种形式,并且我们同学已开始付诸行动。那怎么才能使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呢?(……)根据语文课的性质,我建议采用习作方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习作要求:(媒体演示)形式不限,可以写记叙文,把活动过程写下来;可以写倡议书,呼吁我们身边的人都来关心、爱护我们的环境;也可以根据活动过程,写一份调查报告。但是,老师要求内容一定要真实,写真话,抒真情。
四、学生练习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交流习作情况。
六、教师总结。
老师要把我们同学的作文张贴到我们横林实小的校园网上,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后记:
美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说过:“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同样,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小学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不断转化的过程。作文教学应面向儿童,面向社会,使作文教学贴近儿童的生活--生活化;深入儿童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化。在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指校园网和internet国际互联网)为教学环境下的作文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创造能力。
1、从语文学科的性质来看,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修订大纲指出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只有将作文训练置于语言交际的活动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内容、形式与渠道,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依然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为此,我在课前定下“人与环境”这样一个作文实践活动课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了解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欲望,经过讨论成立了这样四个小队:“环保小信鸽”小队、“环保小卫士”小队、“环保小记者”小队、“环保考察队”小队。学生自愿报名,自由组合,民主选出小队长,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在同学们的踊跃报名下,小队很快活动起来。
在活动中,每个同学可以说是八仙过海,各尽所能。“环保小信鸽”队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去查,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画面和感受制作成精致的小报。可见正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和写作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什么困难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再请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忙。每一环节,每一过程,都不敢有丝毫马虎,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精神。
2、从作文教学的环境和作文教学的过程来看,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素材,拓宽思路。运用电教媒体,拓宽思路,指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平时的生活,如: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爱听的故事、喜欢的画面等,通过精心剪辑的画面、音乐和对白,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地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引导他们在素材选择、立意角度、构思方式等方面进行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话语,充分肯定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且让学生明确了这堂课的任务。接着,我用一句“哪一小组愿意先交流?”激发了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欲望。各小组抢着上来展示,此时,我讲明了要求:同学交流完后,谈谈活动的体会。各小队的代表自己上台来演示他们的活动过程,并根据画面进行解说。环保考察队的代表是这样解说的:“我是‘环保考察队’的成员。我们小队做了一个抽测水样的实验。我们来到运河边取回一些水,回到实验室把运河水和纯净水进行比较,然后对运河水进行过滤,再把过滤过的水与运河水进行比较,最后,我们对运河水进行加热。”在活动过程展示完后,他接着进行总结:“经过这次考察,我们发现附近的水域污染情况很严重。” 媒体再现了环保考察队的活动过程从听、说、视等各种感官的刺激上,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其他成员及时进行了补充:“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两次比较,第一次是运河里的水与纯净水进行比较,发现运河里的水很浑浊;第二次是用运河里水与经过过滤的水进行比较,发现没经过过滤的水比过滤过的水浑浊。”“我们取回水样后,互相闻了一下,闻到的是一种说不上的异味。”“我们不光进行了比较,还在酒精灯上进行了加热。经过一段时间的加热,我们发现在玻璃上的水慢慢变少,玻璃上呈现出一层白色的物体,经过老师的讲解,才知道那是水中的细菌,是水中一些微生物的尸体。”正因为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引起学生讨论,据情捕景,使学生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知识,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观点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在讨论中也展露了学生的个性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情和协作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四个小队非常成功地解说后,我先对他们运用调查访问、上网浏览、实地考察等形式获得的实践成果给以充分肯定。然后我这样来过渡:“你们的活动开展的非常成功,非常有意义,那怎么才能使更多的人来关心、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呢?根据语文课的性质,我建议采用习作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我提出了这样的习作要求:(1)形式不限,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倡议书,也可以一份调查报告……(2)一定要写真话,抒真情。此时,学生在了解活动过程的前提下,当媒体出示本次作文要求时,已迫不及待地想用文字来表述。接着,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3、从作文教学的成果来看,学生的作品能在网上发表,更激发了他们的成就感。在课尾,我这样总结:“老师要把我们同学的作文张贴到我们横林实小的校园网上,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样能让他们感觉到从所未有的自信心的膨胀。
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再现实践活动过程,通过听、说、视等各种感官的刺激,再现生活场景,并可以进行多角色扮演和体验,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展现了学生创造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了学生热爱地球,爱护生存环境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作文,长才干,学做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