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重在交际
发布时间:2014-03-0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uanglixia

源于生活,重在交际
——观07年全国精品课有感
黄丽霞
五月,对于我们横林实验小学的全校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我们有幸到南京参加了2007全国第二届小学英语“新课程 新精彩 新走向”名师精品课观摩研讨活动。在这短短的几天内我们领略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们的风采。无论是名师的精彩的授课,还是专家们的精辟的评点都深深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听课老师。真所谓是“听君一堂课,胜似十年功。”其中,就听了沈峰老师上完课后作的有关《新课程下小学英语教学设计方法》的教学感言,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慨:沈峰老师在教学感言中提倡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与生活对话,创设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主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源于生活,重在交际。再回过来想一想,沈峰老师的两堂课正是她所说的这几点的完美体现。真是佩服名师的独特见解和精彩的呈现。
一、由境入情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在日常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为教学服务,使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如沈峰老师在教《Planning for the weekend》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了与杨澜和布什分别采访的情景。教学中围绕着以学生与两位被采访者的生活化的采访这条主线,这一特定的情境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全体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主动学习、乐于其中。如学生提了许多很实在的问题:“How old are you? What's your hobby?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这些采访式句型操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生活化的英语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时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二、张扬个性
教学中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说英语,使英语真正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使每一个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如此学生的生活体验得到充实,个性也由此得到张扬。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当学生体现出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时,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如沈峰老师在教《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时,当教授课文内容时,她让学生自己来根据课文提问题,再请其他同学回答,这点正体现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了个性。
三、师生互动
理想的英语教学,要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英语的魅力。因此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沈峰老师在课堂上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在友好的、毫无拘束的氛围中。让他们感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诚挚的爱护和帮助。
下面的一段对话正是师生和谐共处的精彩之处:
T:Who are you  going  to  interview?
Ss:Our English teacher.
T:What can you ask?
S1:What's your hobby?
T:I like swimming.
S2: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T:I like swimming. So do you know what season do I like best?
S2:Winter.
T: Yes.You're right.

四、学科整合
一堂好的英语课要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与本课相关的科学知识,这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际。在我所听的十几堂的精品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田湘军老师的一堂课《Sailing》。他的这堂是英语,音乐与美术等学科的完美整合。一开始由于电脑故障,田老师一为了拖延时间,二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的课堂氛围,以他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一连唱了三首英文歌曲,在座的老师无一不被他的嗓音所折服。而随后他又以独特的歌曲教学拉开了他的句型教学:“What is ...going to do?",其中一黑板的简笔画帮助了学生理解了歌词的大意,真是运用得独具匠心。
   人们常说“在国内学三年英语,不如到国外去学三个月”,其实就是说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下很容易学会英语。现实的语言环境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所在。因此,英语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情境,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生活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中自然轻松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听课固然短暂,但它的一些教学理念会一直留在我们听课老师的脑中,时刻鞭笞和激励我们。这次我们真是不虚此行,我相信我们定会把所学的所感受到的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的。再次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我相信还会有下次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