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石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xuehu

教学内容】苏科版自然第八册第五课《从蛋壳到拱桥》

【教学情境】

本课采用“踩鸡蛋游戏”导入,通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及有效的活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引发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进行思考与实验,顺其自然地展开新的探究活动……

1、教师谈话:引发实验

师:(出示一鸡蛋)鸡蛋有哪些用途?

生:可以吃、蛋壳可以放到花盆里养花、可以孵化出小鸡、可以做蛋壳画、蛋壳还能做不倒翁……

师:今天的自然课,我们就用鸡蛋来做个游戏。

师:(拿出游戏装置)取出两个橡胶圈(健身用的橡胶握力器)放在讲台上,在橡胶圈上竖直放好两个鸡蛋,然后再在两鸡蛋上分别再盖上两个橡胶圈。

2、趣味游戏:实验——踩鸡蛋

师:我们来做个踩鸡蛋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双脚分别踩在这两个鸡蛋上。

师:你们猜想一下鸡蛋会被踩破吗?为什么?

生:肯定不会,如果会破的话,老师肯定不会让我们做的。

师:是吗,你就这么信任老师?

生:不会,因为我在书上看到鸡蛋壳能分散力。

师:那书上到底说得对不对,待会我们就可以试试。

生:不一定,如果我用力踏鸡蛋可能就破了,如果小心翼翼的踩上去可能就不会破……

师:你的猜想很有道理,这个游戏就是要你们小心翼翼地踩上去,看看鸡蛋到底能经得起吗!

师:下面我们就开始进行踩鸡蛋表演,为了试验成功,我们是不是先请你们班里体重最轻的同学来踩。

学生们推选出班里最轻的学生上台,师把她的体重写在黑板上:35千克。

师:老师会扶好你小心踩上鸡蛋,你踩稳后双手张开以示成功,如果表演成功,大家可得有所表示!

生:(踩鸡蛋成功,全班一阵欢呼,气氛开始活跃。)

:同学们还想试!那下面你们推荐谁呢?

生:某某,他是我们班最胖(重)的。

师:(同样板书这位学生的体重57千克,该学生上台实验,全班凝视紧张,结果实验也获得成功,学生又是一阵欢呼,并啧啧称奇……)

师:那还有比他更重的要试试吗?

(许多学生摇头示意没有,此时有一位学生冒出:老师你自己不上去试试?!

师:可以呀!不过,我得请同学扶我一把呀!(选一学生,帮助实验)

(学生更屏气凝神看着老师。当老师张开双臂示意实验成功时,全班学生兴奋地从位置上跳起欢呼鼓掌,情绪高涨……)

师:(从蛋壳上下来,把自己的体重68千克写在黑板上。)

师:怎么样?厉害吧!其实,老师在课前还试过80多公斤的人也获得了成功,是不是有同学认为老师的鸡蛋很特殊?下面请你们来检验一下?

生:(检验,教师先给其中一个鸡蛋,请他打开,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说明是普通鸡蛋,接下来教师将另一个事先做了“手脚”的鸡蛋——一已抽去蛋清和蛋黄的空蛋壳,给学生,学生发现里面是空的,并打开给全班同学观察。)

生:哇……

师:好了,现在请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吧?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没想到鸡蛋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太厉害了!

生:没想到空蛋壳居然能承受这么大的力!

生:老师你那个空鸡蛋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我想如果没有橡胶圈,鸡蛋能不能承受这么大得力?

生:可能不行,因为鸡蛋放不住,而且不好踩……

生:蛋壳横着放行不行?

师:课后你可以试试!

生:那为什么破的蛋壳踩上去就容易破……

师:我们待会就用蛋壳再来做一些研究,想想蛋壳为什么能承受这么大压力的原因,怎么样?

生:(跃跃欲试)好!……

 

【教学评析】

《从蛋壳到拱桥》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蛋壳的特点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仿生学的原理。蛋壳和拱桥是小学生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可是要搞清楚它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思维跨度还是比较大的。但在本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对教学实验材料的精心选择、适时提供和合理运用,使教学活动达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效果。

一、精心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蕴涵科学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

教学材料是由教师选择、设计的,选择、设计教学材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首要的一条便是材料的选择要以体现科学概念为基础,材料必须组成和概念有关的结构。《从蛋壳到拱桥》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拱桥要仿照蛋壳的结构来建造。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准备了两个鸡蛋:一个是普通的鸡蛋,另一个则是事先做了“手脚”的鸡蛋——已抽去蛋清和蛋黄的空蛋壳。因为教师早就预见到学生可能认为老师的鸡蛋是“特殊的鸡蛋”,所以在做完踩鸡蛋游戏后,教师让学生亲自打开鸡蛋检验,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以示这是普通鸡蛋。这时,学生们都会明白老师的鸡蛋并不特殊,普通鸡蛋也能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在打开第二个鸡蛋后,学生们都发出了惊叹,这惊叹背后的潜台词便是“没想到空蛋壳居然也能承受这么大的力”。也就是说,通过这两个普通而又特殊的鸡蛋,学生们的头脑中已初步形成了“鸡蛋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受力部位主要是蛋壳”的概念。

二、适时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找到探索概念的路线。

选择好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这仅仅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教师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必须能引起学生兴趣,能让学生有能力发现其意义,且注意提供实验材料的时机。本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从“踩鸡蛋”游戏入手,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薄薄的蛋壳居然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惊奇之余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怀着极大的兴趣展开对蛋壳“承重能力”的探究。当学生猜测鸡蛋能承受压力与蛋清蛋黄可能有关系时,教师适时地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检验鸡蛋。当教师当众把蛋壳打破给学生观察后,一切解释都是多余的了。适时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而且能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科学探究的路线——提示学生怎样科学地设计实验,同时为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奠定了基础。

三、合理运用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促使学生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

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必须能蕴涵科学概念的内在逻辑联系,且能促使学生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而不是“一目了然”的。只有这样的材料才能引起学生亲历科学探索的欲望,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亲历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发现其互相关联的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在进行完“踩鸡蛋”游戏后,教师当场将实验用的鸡蛋打开给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时,实际上是让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事实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析,也就是进行头脑内部的“思维加工”。在这种“思维加工”过程中,学生们已经将注意力从鸡蛋本身转移到蛋壳上来了:“没想到空蛋壳居然能承受这么大的力”、“老师你那个空鸡蛋是怎么做出来的”、“蛋壳横着放行不行”、“为什么破的蛋壳踩上去就容易破”……这些问题,都是通过学生在亲自操作有结构的感性实验材料后的亲身感受,是在获得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学生的这种沿着概念的箭头前进的科学探究活动,实现了自身学习的价值与概念发展的方向。

在本案例中,教师自然地、不留痕迹地设计了有结构的材料:一个是普通鸡蛋,另一个则是抽去蛋清蛋黄的空蛋壳通过对这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的具体操作、感悟和思考,让学生在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去进一步探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形成和巩固了相关的科学的概念。引用美国著名科学教育专家兰本达教授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沿着概念箭头前进”,引用张之仁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收获了‘麦子’”。这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此可见,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石。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