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学评价学生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让评价走进孩子的心灵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  俭
   【内容提要】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  键  词】 评价  呼唤  满足  督促
        
    我们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如果科学教师关注每个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予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探索以人为本的评价发展观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升学生。与教学相结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在我国本次课改受到重视并进行课题研究,目前,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和教材中理想地实施教学评价的研究还很不足,国内有一些关于评价理论的译著出版,但结合小学科学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很少,所以,我们广大一线的科学教师对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摸索着,尝试着。本文就在学习《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基础上,浅谈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践与探索。
    一、评价呼唤学生的心灵
    记得上一学期,我执教《食物的营养》的第二课时,向学生问了一个问题:“哪些同学用自己设计的早餐餐谱为爸爸妈妈做了早餐?”当时有相当多的同学没有举手,其中有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同学没有举手。一位平时几乎没有发言权(学习差又调皮)的学生跳入了我的眼帘,他安静地举起右手。我把目光投射过去,微笑地请他站起来,他说,“今天早晨我为辛勤劳动的爸爸妈妈做了稀饭,还每人煮了一个鸡蛋,我经常是这样做的。”话音刚落,我被他朴实的语言感动了:“你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我喜欢的好学生。”这样亲切的话语是出自我的内心,同学们也感动了。整节课在人文关怀中继续着,感觉是那么的好,那么的美。之后,我一直在不同场合谈论着同样的话题:新课程背景下的科学教育呼唤人文教育。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是对评价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是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当然,一味的表扬、激励使得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进一步的成长。所以,不能认为说好不说差才是激励,在对学生有全面和客观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优势和进步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才是成功的激励。
    二、评价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科学教研组的评价与考试改革也真体现了这一理念。将考察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作为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横林实验小学从2001年6月根据区科学课题研究组精神开展“小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的研究,并成立了“小科学家工程”,工程提出每一学期必须完成二项“自由研究”,学生可以合作,完成后要提供比较详细的研究报告(研究课题、研究准备、研究过程)和观察日记,那么可以获得科学教研组颁发的“小科学家”称号的明星片。获得此荣誉后,可以不必参加《科学》期末考试。这一举动,引起同学之间不小的反响。四(3)班的徐征、陈曦、黄燎宜在上学期三人被评为“小科学家”称号。他们曾在观察日记里写到:虽说养蚕活动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我们的收获很大,但我们在养蚕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还有许多没有找到答案。如“蚕除了吃桑叶,还会吃其它的叶子吗?”,“为什么有的茧子是黄色的?”,“蚁蚕能区分出雌雄吗?”,“怎样让蚕结出大一些的茧子?”“蚕为什么在安静的环境里吐丝结茧?”,“蚕蛾为什么产完卵之后要死去?”我想:下一次再养蚕的时候,说不定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
    我们的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探究兴趣,都充满着对科学的热爱。对于他们来说,解决问题就是一种享受,就是一幸福。
     三、评价督促学生的“四会”
     评价不是埋怨学生,评价应该是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新课程改革指引下,我们学校科学教研组提出了《科学》课堂教学的“四会”评价法。所谓“四会”,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会说,会合作。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四会”,就可以到组长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情况,满30颗星以上可以得“优”,20颗到30颗可以得“良”,15颗到20颗可以得“中”,10颗到15颗得“合格”,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 这一切工作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也有这样的例外,四(1)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一位叫徐佳的学生今天在《科学》课上课前,老师一下子给他加了5颗星。当时,全班同学惊呆了,这位被语文、数学老师称为“烦”的学生花一个多星期连续观察和测量了绿豆的生长情况,而且这是老师布置任务后,第一完成的学生。更敬佩的是他还发现:植物会向着阳光生长。为了再此证实这一发现,他把绿豆苗转了方向,居然到他放学回家后,绿豆苗又朝着阳光了。
    这事实表明,“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以上是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一些改革与探索。当然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知道:教学是为了学生成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而起作用;学习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正是通过学习获得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认识,并协调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意义就是提供学生成长中所需要的环境,提供学生学习、生活所必须的刺激,而教育者的使命则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提供给学生积极的情感支持,以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指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中成长。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学生主体的选择,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我认为:让评价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新课程与评价改革的真正落脚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