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前一阶段,发现老师的课上得很平淡,不生动,老师讲得多,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不好,学生学的不主动,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所以针对教学的现状,我们提出了市思品教学在最近一段时间内思品教学的研究专题。研究如何在思品课教学中做到“教得主动、学的主动、求得动情动心”,从而以达到思品课教学的目的。

“教得生动”,是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一般人认为,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生动有趣。为达到此目的,想方设法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趣闻轶事等等。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能不能做到每一堂课都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能不能都找到足够的趣闻轶事?即使能做到这一点,也有一个应用适度的问题。所以,如果仅仅在这一方面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它必首先是科学的,即按照规律安排好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环节。课堂教学的艺术,应该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结构和环节的安排、设计。

一般说来,思品课的教学是按揭题→学文明理→深化认识→指导行为这样四个步骤来组织教学的,情感教学则贯穿一堂课的始终。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的老师已掌握了这样四个教学步骤,上出了具有思品的个性率。但对于每个步骤中的环节,还没有能够做到合理、精心的安排,所以我们这次活动将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安排,并希望能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依据,也是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每个环节的设计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环节的安排是否都围绕一课的教学目标展开,值不值得。例子如《珍惜时间》一课中的第一幅插图,使用了两次,两次的使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每次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次看图,安排在明理教育的环节中,错助插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学生获得知识需要时间,工人、农民创造财富也需要时间,从而说明时间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然而,时间它又一去一复返,不难看出:时间是多么宝贵啊!第二次看图,是放在导行教学环节中的。借助图,告诉学生一分钟能做多少事情,让学生明白一分钟表的价值,从而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就要珍惜分分秒秒。事实上,有一些教学活动看上去热热闹闹,而静下心来分析一下,有些教学环节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成了费时费力的无效劳动。

2、教学环节的设计要合理。教学环节的设计一是要符合教材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这两点,教学环节的设计才算是合理的。如六年级《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课文借《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引出观点: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接着课文列举了大量的例子,从自然现象,动物、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变化以及小学生本人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正因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教材本身在编写时就已经考虑了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入具体到抽象。在环节安排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安排,否则将会弄巧成掘。

3、教学环节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并体现层次性。

教学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有逻辑联系,并能体现层次。这位老师教学《珍惜时间》导行时是这样安排的:

A、引导学生看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一分钟的价值,并知道珍惜时间应该从珍惜分分秒秒做起。

B、让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早读10分钟,晚温习10分钟,中午阅读书报10分钟。

C、布置行为实践作业,向课处延伸。

4、教学环节的安排要灵活。常言道:“教学有法,教天定法”。思品课的课堂当然有基本的教学模式,但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又没有固定的程序可循,这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相发大的灵活性,所以要作灵活的安排,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另外,在教学五节的设计中还要注意过渡语的设计,做到环节相扣,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连贯、圆润。

以上是教学环节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教学环节的设计不是单纯地从某个洽定方案中选取一两个满意方案的问题,而是一个逐步搜集,从无到有,不断生成的问题,是一个创造性地求解教学问题的过程。繁一个环节的设计工作都是相当具体的,往往深入到下一步的构思时,会发现前面的方案要作修正和补充,甚至会抛弃原有的方案,提出新的设想。往往不是完成一步再开始下一步,而是来来回回,相互补充,反复权衡,不断修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我相信,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艰苦劳动,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真正把课上生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