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发挥思品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市思品教研活动发言稿)巢凤栖

当前世界的竞争,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国家的创新能力上。因此,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守处于主略地位。

今春,各种媒体报道最多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个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其出发点,落脚点也就是要提高国民的素质,培养创新的人才。江泽民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思想素质时间、是最重要的素质。

我们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那种重智轻德的做法是错误的报纸上有这样的一篇报道:人类最早的教育是德育,那时教育的意义就是教化一个人的人格。像这样的观念延续了很早时间。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智育和德育才逐渐分离。这主要是工业社会对应用知识的需要。德鲁克说过,第二知识发展阶段到来,知识迫切需要运用,在运用中去提高生产力、去创造财富,于是才有了像制造工业产品那样培养人的班级授课制的诞生,才有了德育与智育的分离。由此可是,德育、智育并不是从来就分离的,而它们最终还是要归于统一的。人们认为,德育的第三个时代到来了,它是智育、德育在教育中重新整合的时代,,是在高层次上复归的时代。作为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的一个主阵地,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上好每一节课,让每节课都使学生受到教益。

我觉得,刚才是对德育工作、对思品课这一门教学在思想认识的一个转变。在指导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得更新教育的观念,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益,真正发挥思想品德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教学中应该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     现由教师主讲向学生主体转变。

人的主体性,一方面表现在对信息的接受上,表现出自觉性、选择性,另一方面是对信息的加工上,表现出独立性、创造性。

主体性的三大特点是: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主体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它的表现是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发展的环境、条件。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呢?

1、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三个特点:直接性、交互性、情感性。

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它是教的活动与学生

学的活动发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生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做到“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七嘴八舌,提倡标新立异。

2、           提供学生参与学习的空间、时间、机会,真正让学

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要通过问题情

境的创设,使之真正变为学生的活动情境,为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足够的空间。学生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静思、阅读、对话、讨论、争辩、练习、实验、设计、表演、游戏等。

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深刻认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时间,决不流于形式、走过场。

要让每一个学生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样每个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开掘,学生的全体能力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开掘、提高。

3、          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就是认知的认知,也就是对认知的监控。研究显示,优秀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进行监控,并调整自己的阅读行为,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我们认为,在思品课教学中,也存在着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问题,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调控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对自主道德认识和行为进行分析思考,弄清是非对错,使正确的得到发扬,错误的得到克服。

自我调控的方法有反思法、自我矫正法、自我激励法。

二、     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我国所说的知识,大多指“知什么”,即对事物的属性、联系的反映。而西方教育家、心理学家都认为知识不仅包括“知什么”,而且包括“知如何”。他们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策略性知识,也叫程序性知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知识、能力的排列为:精神第一,能力第二,知识第三。过去,我们把人的发展简化为知识的获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唯有智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在面临矛盾的冲突、道德的情境中作出自觉的道德决策。这就是要求教育者必须始终把目光注视着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道德问题,引导他们进行判断、选择,帮助他们建立起评价事例和自我行为对错、好坏、合理不合理的一整套标准体系,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所以要教好辨析题。在辨析中,要重视辨析的过程,要过程、结果并重。辨析本身这一过程是学生思考、分析、选择的过程。必须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三、从课本学习向资源学习转变。课本仅是载体。教学时眼光不能停留在课本上,既要凭借课本,有要跳出课本。除了课本,学习资源很多,有生活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

思品课教学从课本学习向资源学习转变,归根到底,就是要在思品课的教学中,要联系实际进行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人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际。要实现开放式教育。要及时发现德育内容的增长点,拓展德育内容的领域,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当代学生理解、接受。这样,思品课的教学才会常教常新,取得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并做好拓展、延伸。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那种丢弃课本或死楸课本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课外资源以它教育的真实性、灵活性、生动性、直观性、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要真正发挥课外资源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真正由课本学习向资源学习转变。

介绍三种新型的德育模式。

1、情感性德育。情感性德育是相对于认知性德育而言

的。50年代,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非常风行,他的贡献在于,提出道德最终要落实在人的自主选择,这个精神内提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必须坚持。但他没有提出德育中的情感机制。后来人们提出了情感性德育,他们认为,道德最关键的是靠一个人自己去做,自己去做,一定要有内在的动机,内在的动机是用情感来表征的。

2、活动性德育。语言性德育是通过教师语言的传播进行德

育。也有人说,没有活动的德育是不完全的德育。活动性德育强调学生自己去做,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做。活动性德育不仅仅是组织活动,学生自己真正的活动并不是终极的目的,其目的应该通过有效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自我负责。

    3、对话性德育。对话性德育将成为走向21世纪人类教育方式的一个重要模式。有人说,在农业时代,教育模式叫“灌输式”教育,工业时代叫“园丁式”教育,现代教育模式发展为“对话式”或“融合式”教育。在比较长的发展缓慢的社会里,人们强调单向灌输式的教育。后来到了人文主义兴起,一个社会开始关注个人成长的时候,比较强调园丁式的模式。今天所要求的,则不仅是园丁式的,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互变的,德育也应该是对话式或融合式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