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儿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我来试试看》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为儿童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我来试试看》教学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邵莉萍

在武进区品德与生活评优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苏教版第三册《我来试试看》一课,听课老师们普遍反响强烈。议论的话题主要是我在整堂课的设计中几乎放弃了教材中呈现的所有环节,而是设计了以“蛋”为主线的快乐尝试系列活动。

设计共分五大版块,三次快乐尝试,如下:

一、故事明理——想尝试;

二、快快乐乐——试一试;(尝试一:贴近生活,试试剥鸡蛋)

三、开动脑筋——试一试;(尝试二:探索妙法,巧2剥鹌鹑蛋)

四、克服困难——试一试;(尝试三:再迎挑战,切蛋做拼盘)

五、延伸课外——再尝试。(收拾蛋壳,准备学做蛋壳贴画)

在品德课堂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怎样的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品德形成?品德课老师在开展活动时还要注意什么?课堂教学后,老师们提了很多建议,我也进行了认真反思。

一、       敢于改编教材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新课程的实施也给我们品德课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教师用书的说明部分就明确告诉我们:“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儿童的实际,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往年,我们也搞过这堂课的教研活动,发现使用教材上的活动针对性不强,能激起他们的尝试欲望,但离学生的生活有距离,特别是“取环”游戏。这次通过研究本课教材,我认为有很多生动的活动同样能实现教学目标,不必受教材的局限。

我之所以设计蛋的系列活动,也是基于对儿童生活实际的全面深入的了解,可谓“源于生活”。有报道称,某大学新生第一天上学报到,竟然不会剥鸡蛋,不知怎么吃橘子,因为之前全是父母包办的。那么我想,二年级的学生有多少会剥呢?让他们来快乐尝试,互相交流,学会生活技能,才真正贴近“儿童的生活”。

这一环节活动后,我设计了采访提问。

师:剥得快的几个小朋友,谁剥得好?为什么?

生:王乾剥得好,他没有剥破,很光滑完整。

生:赵明剥得不好,他把蛋剥破了,还有蛋壳留在上面呢

师:我来现场采访,请问李聪、丁姗姗同学,你们为什么剥得又快又好?

李:我先把鸡蛋在桌子上敲碎,然后一剥就好了。

丁:我每天吃鸡蛋,都是自己剥,所以剥得快。

师:请问王乾,你怎么剥破的?

王:我把鸡蛋使劲敲敲,剥的时候又想快点儿好,用的力气大,把蛋白拉下来了。

师:请问辛力同学,为什么你剥得这么慢?

辛:(不好意思地)我不知道要敲碎了剥,平时我不喜欢吃鸡蛋,没有剥过。

师:请问王楠同学,你为什么剥得慢呢?

王:(低头)在家里,全是妈妈爸爸帮我剥的。

孩子们在交流反思:怎样剥得又快又好?为什么自己剥得慢?学生学会了剥蛋的方法,也懂得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道理。

既然剥鸡蛋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那么我想干脆围绕着剥“蛋”,增加难度,再掀起一次尝试高潮。

鹌鹑蛋小,容易剥破,又创设了生活情景:妈妈要求剥一盆鹌鹑蛋。使学生走进生活的课堂,体验到只有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才能完成任务。这样,迫使学生在掌握了剥蛋技巧之后,很快进入思考状态:怎样剥鹌鹑蛋能又快又好呢?

学生想到了“放在桌上揉一揉”“放在广口瓶里摇一摇”等办法。又在尝试的过程中验证了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我觉得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感悟是真切的,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于第三个活动的设计,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定下。,因为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困难不可怕,而且敢于挑战困难,勇于尝试,就必须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品尝挫败的滋味,又能够产生挑战的勇气,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悦。

师:请看,这拼盘多漂亮哪,怎么做出来的? (出示切好的松花蛋拼盘、鸡蛋拼盘照片)请仔细观察,它是怎么做出来的?

生:刀切的,是竖着切的。每个鸡蛋可以切成四瓣,然后拼成图案。

师:可是老师这里没有刀,再说,小朋友用刀危险,老师不放心。还有,如果用刀切,鸡蛋会粘在刀上,没有这么光滑了。

生:(怎么切呢?一时想不出办法。这次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师:别急,好好想想,难道我们还被这点困难吓倒不成?

(学生试着找办法):有的说拿瓶子盖切,有的说用手切,有的想用手指甲---

生:(惊喜地)老师,我想起来了,可以拿缝衣服的线切,我妈妈就是这样切的!

师:好办法!用线切比刀更有效呢!需要线的小朋友到组长那儿领。(老师给组长发线。)

师:现在还有问题,鸡蛋会滚动,你的手又拉着线的两头,没法切,怎么办?

生:我请同学帮忙,两人合作。

生:我用嘴咬住线的一头,右手拉另一头,左手就可以拿鸡蛋了。

(学生再迎挑战,切蛋做拼盘

这样尝试,真正让学生体验了“世上无难事,只要敢尝试”。

三次快乐尝试,层层深入,难度在不断加大,学生尝试的热情却在不断高涨。于无痕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积极面对困难的良好心态。

虽然没有采用教材设计的环节,但这三个环环扣“蛋”的活动,跟学生的生活联系更紧密,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我来试试看”的强烈愿望,这样的设计,活动的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明显,生动性就更显而易见了。这样的课堂活动正是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二、        加强方法指导

新课程实施以来,品德课教师已普遍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已经唱响了“活动”主旋律。我们看到,品德课堂上,学生演一演,赛一赛,画一画等活动形式越来越丰富。但是,活动的效果如何,跟教师的指导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教师都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不断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强化正确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活动的实效,使儿童的生活经验得到有效提升,道德体验得到不断升华。

就这堂课来说,在“剥鸡蛋”环节,采用先快乐尝试,后总结方法经验的策略,让学生在活动后交流得出:先敲碎了再剥,能剥得快些;动作轻才不会剥破;平时吃鸡蛋应该自己剥等生活经验。即学方法,又学生活技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剥鸡蛋,是先尝试再思考方法的,而剥鹌鹑蛋则采用先想好了方法再尝试验证的办法。潜移默化中,学生意识到,当生活中遇到任务加重的情况时,不要盲目蛮干,要善于动脑筋思考,巧干。只有在活动中不断强化这样的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品德课堂上真正学会生活。老师也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课堂生活化,决不等同与生活,要通过活动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这次,老师们也提了很多意见,活动方法指导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方法总结要条理化,要科学严谨。这些建议对我们这些只注重品德教育的老师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关注每个细节

品德的养成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之中,深入到每一个活动细节的设计当中。这也是我在这次教学后的深刻体会。

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习惯走进课堂,教师决不能让他们还是这样走出课堂。比如,学生剥鸡蛋时,会因为急于完成任务而顾不上把蛋壳收拾整理。于是,在每次剥的活动时,我都有意识地表扬那些讲卫生的孩子。“××同学做得真好,他把蛋壳都装在纸杯里。”“××同学虽然剥得慢,但是很仔细,没有剥破,蛋壳也没有掉在外面”这样正面的强化,使学生明白“美好的生活是从好习惯开始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习生活的课堂”。

下课前,又巧妙地设计了蛋壳可以贴画的环节。

师:我们要准备下课了,可是,老师觉得大家要把桌子整理干净才行。特别是刚才剥下来的蛋壳不能丢,要好好保存。

生:蛋壳还有什么用?

师:对,很有用。蛋壳可是好东西哪!请大家欣赏。

生:哇!(惊奇地看着精美的蛋壳贴画图片)

师:课后,我们请美术老师指导,再尝试制作蛋壳贴画好吗?

生:好!

既能水到渠成地把品德与美术课教学整合起来,使课堂向课外延伸,又激起了学生收拾蛋壳的浓厚兴趣。当时,全体孩子纷纷埋头收拾蛋壳,一片一屑都不肯落下,这不能不使人深深感受到:活动的精心设计显得多么重要!大家在叹服的同时,也意识到我们设计的活动只有充分关怀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是学生真正体会到“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我就是在这样的快乐尝试中学会了生活,从而可以自信地走向真正的生活大课堂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