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比 反 思,转 变 观 念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对 比 反 思,转 变 观 念

      ——《品德与生活》教学笔记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邵莉萍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它走进课堂的一年时间里,我参加了多次培训和观摩活动,自己也在教学中边学习边摸索、总结。我想,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研究者。

以下是我把听过的课以及自己上课的一些实例片段进行对比后写下的反思笔记。

现象一 :教学《夏天的小虫》

教师A:小朋友,你们捉到的虫子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纷纷举起装着虫子的瓶子)

师:说说你带来的虫子叫什么?在哪儿捉到的?它是怎样叫的?是益虫还是害虫?

1、两名学生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站到讲台上按要求回答了部分标签上的问题)

2、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书本上的“知了”示意图,讲解昆虫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昆虫,其中有很多均是不常见的珍贵的昆虫品种如大白纹红蝉、地中海蝉、蝗虫等。   

教师B小朋友,你们捉到的虫子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我们来办个虫子展览会吧!(学生把虫子放到一起来)

我们来观察这些小虫,看看它们长什么样?需要一些观察的工具吗?(教师发给学生观察提纲,提供放大镜、手套、镊子等)

于是孩子们唧唧喳喳围在一起观察起来。

师:放在瓶子里怎么看得清楚呢?能放出来的就把它们放出来吧!

     于是,桌子上便出现蚱蜢在跳,蜘蛛在爬,蚯蚓在蠕动的情景,教室里就听到孩子们的惊叫声,争论乃至争吵声……

 

反思一:教师的儿童观转变了吗?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品德与生活》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所以总是在千方百计精心设计教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想把课上得更好。但我们仍免不了像A老师那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惟恐学生学得太少,使劲给他们灌输知识,认为只有把知识讲清讲透讲丰富,才对得起他们。殊不知,昆虫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记住的;大白纹红蝉的斑斓花纹其实也只是过眼烟云,也许他们走出课堂就甚至连名儿也想不起来了。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对照新课标作反思:品德课教师要树立怎样的儿童观?

“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观察以上教学片段,两位老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课堂里儿童是“被动的接受者”,后者的课堂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课堂的主人翁”;A老师是给儿童传授知识,B老师则是为孩子提供活动的舞台,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儿童观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那些没被打开的瓶子,A老师的学生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瓶子交流起来,可见孩子们的需要并没有在课堂上得到满足。他们关注的,感兴趣的是自己捉来的虫子,可是,他们的兴趣没有得到满足,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保障和尊重。

还记得B老师的课堂上,有一个孩子挑起了“蚱蜢是五条腿”的争论,许多孩子都再次仔细观察,原来这是一只少了一条腿的蚱蜢。当时,教师只是先后说了两个字:“哦?”——表示怀疑,孩子们就自发研究起来。等结果证实蚱蜢应该是六条腿时,教师又一个“哦!”——加上欣喜的笑容给了孩子加倍的赞赏和鼓励。

蒙台梭利说:“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经历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让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按“儿童的大纲”来组织活动,让它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成为儿童喜欢的课堂。

 

现象二:教学《我掉了一颗牙》

教师A

一、教师出示一个鳄鱼嘴的牙模型,手拿牙刷详细地讲解刷牙的顺序。

二、学生跟着老师,用手指代替牙刷,在自己的嘴外边模拟牙刷的运动方向,由于老师说手指靠到牙齿不卫生,所以学生尽力张大嘴巴,演示牙刷的运动过程,给人感觉十分吃力。

教师B

一、            教师教学生学儿歌: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咬合面要来回刷,里里外外全刷到,早上刷,晚上刷,刷得牙齿白花花。

二、            学生两人一小组,四人一大组,开始挤牙膏,练习刷牙,互相观察刷牙顺序及要领是否正确,互相帮助纠正。

反思二:教师的课程观转变了吗

《品德与生活》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它立足于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形成体验。我们看到A老师的教学中,显然把“教”的设计放在了首位。这时,孩子们明明“能做又想做”,可是,这种传统的课堂里,学生总是无奈地跟着老师,无法“越雷池一步”。试想,当时孩子们十分想做,也应该能够做好。为什么这种看似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仍在课堂上徒然蒸发呢?无法回避的事实是:教师的课程观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   

再看B老师,把“学”放在首位,这样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堂里,孩子们端起水杯,挤上牙膏,在同伴和老师的关注下,刷得满嘴白沫。监督的孩子俨然成了验收员,要求严着哩!刷牙的孩子则按要求操作,可谓一丝不苟,练习十分有效,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这样的课程,才叫真正“回归儿童的生活”,“对孩子们有意义”。

如何“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就是要“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要“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只有我们学习《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才能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叶老喊了多少年的“六大解放”,在B老师的课堂上才有了“彻底”感。

 

现象三:教学《我是家中小成员》

教师A:组织学生开展“我能行”小竞赛。

先进行单项比赛:穿衣比赛、穿鞋比赛、系红领巾比赛,然后进行综合比赛。

经过紧张的角逐,评出单项、综合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且给获奖学生颁发了自制的奖章。在“我有一双勤劳的手”乐曲声中,全课结束。

教师B:

也是进行单项、综合比赛,也是给学生颁发奖章。

然后,教师面对没有获奖的学生问:“你们也想获得奖章吗?”

生:想!

另一生:老师,下次还比吗?

师:当然!下次还要比!不过,老师想给没获奖的人一段时间,回家好好练一练。只要你们在家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戴上奖章的!

反思三:教师的评价观转变了吗?

传统的评价观总是注重结果,对学生的努力过程关注得不够。我相信这两个班的学生,参加比赛前,肯定在家练习过了,通过比赛自理能力肯定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获了奖就完事,那么,可以猜想很多孩子依旧会回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里。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是《品德与生活》最主要的评价目的。其评价“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

“重视儿童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标里的这些理念,在B老师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儿童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更要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那种活动前摩拳擦掌,课堂上热热闹闹,竞争激烈,课后一哄而散的评价方式,只能助长一些孩子的浮躁心态,打击那些已经在努力但还不够的孩子。

只有把有效的评价一直延伸到今后,延伸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之中,才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儿童的终生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用来指导教师转变评价观,最恰当不过了。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教师在上完《我掉了一颗牙》后发给孩子的一张表格,这张评价表由家长对孩子的刷牙情况进行长期观察评分。内容包括是否坚持早晚刷牙,刷牙方法是否正确,刷牙时间是否达到每次三分钟等。这种长时间的过程性评价,就更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更好地发展。

 

儿童观的转变、课程观的转变、评价观的转变,说到底,还是教师观的转变。《品德与生活》课老师要把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固有的与新课程不符的观念。挑战传统观,树立全新理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我们品德课的老师一起来努力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