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观蚕·爱蚕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养蚕·观蚕·爱蚕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一、科技活动开发的研究背景:

科技活动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理应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因此,我校不仅要在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的一小部分的课时内进行适合地区、学校、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的目标或者说课程理想,也应该包括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作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的校本化改造,使学校的整个课程真正地适应各地区、学校、学生的发展差异,真正地达到学校课程的差异性与适切性。

科学学习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界的认识,而是更多地注意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但它是通过人类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小学生在科学活动中表现积极,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和日常生活紧紧相关的、周围能看到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我校养蚕历史已有两年,积累了一定的材料和经验,因此,我们将把养蚕活动融入校本课程中, 不仅将大大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既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又培养了小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期准备:

在上述背景下,横林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为了使新的课程顺利地进行,我校决定要充分作好前期准备工作。

20034月,学校召开校本课程开发组成员会议,拟定在三、四年级开展养蚕活动,由蔡小玉为组长,科学老师夏俭为副组长,就学校开发养蚕课程进行专题讨论,探索科学探究活动的新路子。

20034月,学校科学教研组将在三、四年级开展养蚕活动,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自愿报名,引起全校巨大反响,同学们踊跃报名,科学养蚕组成立。

20034月,召开学生家长会,宣传两年来学生养蚕活动的教育成果,营造家长重视、关心、支持学校开展养蚕活动的良好氛围。

20034月借鉴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做中学”。学习“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理念。

2003426日,蚁蚕钻出,准备养蚕。横林实验小学养蚕活动开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设计:

(一)校本课程的目标: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科学探究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升均纳入课程目标的范畴来设计、来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实践与创新等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生活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2、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通过学生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3、培养学生具有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从自己的周遭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初步掌握参与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1、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

2、我想养蚕

3、指导学生写观察记录

4、我们的观察与发现

5、我们来展示研究成果。

6、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

四、课程实施

(一)实施层次

学校在抓好科学课堂教学的同时,把养蚕活动延伸到课外,组建校级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

课程实施分三个层次:

一、准备阶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展开阶段,学生充分自主地根据计划开展活动

三、总结阶段,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交流

(二)课程评价

1、在学校网站、《武进教育》网站、《常州教育信息网》上展览学

生的成果,对学生进行鼓励。

2、 学校将组织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进行编辑《养蚕·观

蚕·爱蚕》这本书。再次展现他们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的镜头。

五、成果与体会

(一)成果

养蚕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35月学生拍摄的《飞蛾产下"中国地形图"》、《蚕能在我脸上爬呢!》等照片及学生习作《我的养蚕经历》刊登在《武进日报》上;《我的养蚕日记》被《中国儿童画报》录用。《我第一次养蚕》获武进区综合实践活动三等奖,并发表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上。《在养蚕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表在《小学科学教育网》、《常州教育信息网》、《武进教研》上。受到常州教研室蔡正秋老师和全国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的好评。

我的观察日记

我的养蚕经历

三(3)班杨滢

前些日子,老师给我不少幼蚕,有针尖大的、针眼大的、米粒大的等等。

我把它们放在纸盒里小心翼翼地捧回了家。

这些幼蚕到我家后,家里便成了一个“养蚕工厂”。爸爸、妈妈都加入这个工厂,我可是这个工厂的厂长,他们都是我的助手。爸爸负责找桑叶,妈妈负责喂养和打扫卫生,双休日由我全权负责。爸爸找回的桑叶必须由我精心挑选,这样我才放心让它们吃。看着它们吃得津津有味,我真是开心极了。

      就这样很顺利的过了好几天了,有一天,我发现有几条蚕不吃也不动,身上的皮皱巴巴的。我想它一定是要脱皮了。蚕脱一次皮就要历经一磨难,看它那痛苦地样子,真恨不得去帮它,让它尽快离开这次磨难。脱过皮的蚕比以前白和胖,也大了许多。它们经过几次磨难后,终于在五月二十日这天要上山了,只见那几条大蚕个个昂着头,猛着劲地往高处爬。当时我也急了,不知如何是好,但又很快想到了老师和同学那里取来的经验,赶紧给它们搭了几个“安乐窝”,把它们一个个放进去,看着它在里面吐着晶莹透亮得丝结茧,我还以为做得很成功,结果却不是这样,茧子是结出来了,但外表却不好看,用手捏一下还是软的。后来爸爸跟我说了原因,我才恍然大悟,因为我给它们搭得窝太大了,它们吐的丝太分散了,所以结的茧子又软又不好看。

      这次,养蚕虽然没有百分之百成功,但我却领悟到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一些知识。看来我的收获还是不小哦!  

5月23日  星期五 

横林实验小学四(3)班   

昨天,许多同学问我要蚕,我一一答应了他们。

今天,我带了九条蚕,分给了这几位同学。他们就向钱杨柯同学要来桑叶喂蚕宝宝。

不料,悲剧发生了。我给同学的蚕一条条地一命归西。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难道问题是出在桑叶上?因为我家里的蚕宝宝还好好的,不可能会有事。这几条蚕宝宝为什么一吃钱杨柯的桑叶就死了呢?

下午第一节课下课后,夏老师问我们蚕死的问题究竟出在哪?我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夏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为了论证我们的观点,大家可以回去做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也许是因为蚕不习惯太低的气温,而钱杨柯的桑叶温度较低,被冻死了。”

回到家,我按照夏老师的建议做了个实验,证明蚕的死问题确实在桑叶上。

(二)体会

在养蚕活动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给蚕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蚕都结了茧。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通过开展养蚕科学活动,使我有了很多的想法。一、是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可以说,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蚕喜欢在安静的时候吐丝结茧,为了能亲眼看到,他一直等到晚上11点,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细致程度让我吃惊,有的组做的实验也是在给我讲科学道理,可以说,总结课上我也是在学习。另外,我还布置学生写关于蚕的小论文。没有任何提示,每组同学交给我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每组都是厚厚的一叠纸、最多的写了5页,涉及到的有蚕的进化、蚕的行动规律、蚕的一生,我不由翘起大拇指,夸他们了不起!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于我们长期处在教师为主的学习状态下,学生不敢也不想去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研究活动的开始,许多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组研究关于养蚕的什么问题?”我告诉他们:  “你们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那我们研究蚕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受的束缚太多,以至于他们不敢想能自己学习,老师确实应该转变观念,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三、是教学应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刘默耕老师曾说过:“自觉地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使儿童既获得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又逐步发展多方面的智慧才能。”路培琦老师也曾经说过,科学教育不注重教育的结果,不追求学生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获得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我有了较深的感触。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层次的缘故,老师不必在乎他们能研究到多少高深的科学知识,只要他们知道怎样去研究一个问题就足够了。

参考资料:

1、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郝京华等:《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3、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科学素养的基准》

4、蔡正秋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科学教育----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成尚荣、张洪鸣、叶枫:《引领孩子们亲历科学--小学科学教学案例解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