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常规(讨论稿)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wurongmei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常规,以加强学科的常规管理,促进课堂教学。

 一、备课。

     认真备课是上好德育课程的重要前提。

1、按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全面、准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了解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并根据实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3、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顺序和材料适当作些调整和补充,并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倡:

    ①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话题根据本地实际进行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②整合教学内容。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结构,以动态的、具有弹性的流程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③增减教学内容。可以删除有关不切合本地实际的内容,把急需解决的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增添进来,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中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④调整教学进度。教材中的课文或教学单元与实际生活在时间上有错位现象,或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与教材的后继内容相联系,此时,就可将有关课文或教学单元在教学进度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教育教学中应急的需要。

     4、编写教案。教案要能反映教学过程的全貌。一篇完整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题;(2) 教学目标;(3) 教学重、难点; (4) 学情分析; (5) 课前准备; (6) 教学过程; (7) 板书设计(因需而设);(8)教学反思(课后撰写)

     5、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作业,课前作业如布置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课后实践作业要促进课堂内容的延伸和巩固。   

、上课。

    上课的过程是把教案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上好德育课程,教师除正确、全面地贯彻教学原则外,还应注意实施过程要有利于小学德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既重视人文性,又重视综合性。

     2、要按课表准时足时上课,组织教学活动要体现课标基本理念。课堂结构合理,条理清楚;

     3、教学内容科学准确,重视以育人为本,追求教学的有效性,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打好做人的基础。。

 4、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

     5、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倡导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民主开放氛围;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

     6、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体现活动性、生活性和开放性。

 7、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问题能给予正确引导,用积极、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启发学生情感体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8、合理、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操作得当。

 9 仪表端庄、衣着整洁、态度亲切自然;说普通话;语调抑扬顿挫、快慢适中;动作稳重;行为得体;精神饱满,感情充沛。

总之,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关注课程的综合性、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考查常规。

考查的方式尽量灵活多样,提倡多元化评价,将学生平时表现(含“学习态度”“行为内化生成状况”)与期末卷面考查结合起来,按相应比例记分,最终按等级评价。

 四、教研常规。

    经常开展教研活动,不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德育课程骨干教师。教研活动要本着“务实、有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重点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提升课程标准把握及教材处理、教程组织等各种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教研活动力争从三方面作尝试与突破。

    1)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轻预设重生成,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一位有理性思维的人,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2)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教研员或教研主任,引导执教者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融入评课者的剖析,在进一步思考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人的经验,带着这些经验执教者进行第二次实践,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课例。努力把教研活动建设成教学思想的交流会,引导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

    3)努力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自我教育实验成果的发布会及人人可以发表独立见解的学术讲坛,让教师由过去被动的参加者、听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主人;通过活动后的“教育教学随笔”,引导教师对教学中、教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成为一名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加速教师成长的步伐。

总之,要在平时实践过程中注重加强学科的常规管理,以常规促教学,进一步提升德育课堂教学质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