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回归生活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wurongmei

【摘要】

    每一个人的道德形成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即使是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这种接受性的道德教育也还是要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加以验证,才能使这种良好的首先左右自己的行为,形成自觉的道德修养,陪伴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 学生生活  道德体验  直面感受  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这二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把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关键。

    一、贴近生活  活用教材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现行教科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教材内容主题的确定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它对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体验,道德形成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我爱我的身体》《我爱我的家》等主题的选择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关键的是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去运用它。如果没有用全新的理念去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再好的教材也会化为泡影。过去的教材、教学总是以学生认知为目标,教师说教,学生机械地接受。这样一堂课下来,似乎达到了教学目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一堂课的内容,也完成了教学要求。例如,你问学生,你爱自己的身体吗?学生就会很明确而简洁地告诉你“爱”;如果你问学生,对我们自己的祖国应该怎样?学生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热爱”……而当你问他为什么“爱”,怎样去“爱”时,也许他就哑口无言,或敷衍几句就过去了。如果你再仔细地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也许你就会发现学生的言与行相差是那么远,你就会感到过去的教育是多么的失败啊!

 

    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依托教材为我们确定的主题、目标,并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利用学生资源、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亲身体验,才能使教材更具活力和现实的指导意义,也才能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得以自然形成。例如,我在教学《我的成长》这一主题时,我就避开了《教师用书》的建议以及课文设置的内容。而是设置了让学生回到家里,去看看邻居的“小宝宝”,看看他们是怎样在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长大的,并记一记父母为了子女的成长花了多少心血,并好好地想一想自己是怎样长大的。这样学生亲眼看到了父母的艰辛,自然而然地对父母产生了崇敬之情。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也就在学生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

     二、关注生活   直面获取

    “首先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学生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而,作为教师就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生活,一方面,才能正确地引导他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提炼出良好的道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应从以下三方面关注学生。

     1 、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每个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而每个家庭的“家风”也各不相同,对学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艰辛,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家里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学生在家里的一些不良行为,也才能及时发现,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引导。

     2、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一部分时间,学生在学校中的种种表现都得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本校同学的良好行为,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学校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地加以解决。

     3、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参加社会活动相对也较少,但是,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社会里,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例如,媒体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社会一些不良行为的诱惑。当然,学生校外活动有许多好的“资源”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注意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汲取良好的精神营养,同时抵御不良行为的侵蚀。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必须深入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一方面让学生在各个活动层面能从中获得直接良好品德,另一方面也才能从学生的表现中发现问题,为有效地确定下一步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三、再现生活  直观接受

     《课标》“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也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应当相互渗透,面对不同的主题做出合理的选择。”然而接受性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难以真正接受,其原因是,有的历史久远,有的抽象、单调、乏味。因此,借助现代的教育手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学《祖国的生日》借助多媒体再现新中国成立时的情景以及解放后国家的发展变化的一些场景,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了祖国的巨变,直接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再如教学《水和我们的生活》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现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场面,还可以展现一些水资源被污染而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场景。当然这些场景最好是本校学生生活圈可以看得见的。进而使学生自觉地去珍爱自然资源,养成自觉保护自然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于教学中是变学生抽象的接受性学习为具体、直观的接受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回归生活  拓展延伸

    学生在同一主题下,对道德的认识、体验、接受的程度都是有差异的,他们各自所处的维度不同,收获也不同。所以在教学中强调合作交流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在交流中获得新知。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上,多安排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对学生的道德升华更具现实意义,也才能更好地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成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合作交流方式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全班;可以是随机,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例如《水和我们的生活》我让学生通过调查,把各自获得的信息在班上讨论、交流。有的说,我们这里的水资源较为丰富;有的说我们的水资源已经受到了污染了,河上常有一些漂浮物,河水变浑了;还有的同学说,他的一位邻居一次因吃河里的鱼而中毒住院,差点丢了性命……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不但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而且分享成功的果实,从而使生活道德进一步升华。

    实践证明:《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应立足学生的生活,主题的确定一定要在学生的生活圈之内,充分利用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体验到的,在自己的生活中去感悟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让品德回归生活 

                                                                                                                  黑河市第六小学   杨忠云

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生活的能力。

反省一下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为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与探究的过程。唯书本是从,唯标准答案是从。以至学生没有了自己的“生活”,丧失了自己的灵气和自由。回答着自己不愿意回答的问题,进行着自己不愿意进行的活动,自然兴趣也就日渐减少,以致消失。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新课标的理念呢?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我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并到生活中寻找一些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用摄像机拍摄下来,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三、课堂延伸生活化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渎溪江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四五个村子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联合周边村干部,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青山水库这一段江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江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