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是一门融道德素质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于一体,促进学生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社会生活,学习社会基础知识,从而丰富发展学生的社会经验,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初步基础。本学期,教研组在学校领导下,继续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认真实施教材。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1、本学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阅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实验稿)》《走进新课程》《新课程解读》及其相关论文论著,采用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定时学和随机学。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备好课”。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备好课”。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期初召集品德教研组教师学习了《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常规》,明确了教育目的、方法。要求教学计划中有班级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措施和教学进度,备课做到教学目标,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反思齐全。定期检查备课,并进行随堂听课。平时轮流听课、吸取经验。各位思品教师工作踏实、上课认真,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优秀品社课录像,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 三、转变角色,建新课堂。 积极构建一种“阳光普照”式的课堂氛围,我们一直在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孩子画完一幅画后往往会问:“老师我画得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会问“老师我画得好不好?”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告诉我们:一种新型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必须从学生观、课堂教学观等方面进行改革。根据这点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1、保证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有气氛,可以重组小组,甚至可以大声争辩。 2、理解童心,允许学生用自然带有童趣的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意见。 3、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不同的学生在品社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亦是成功之母,为什么不给孩子多一些成功的收获呢? 四、加强教改教研的力度。 各班能都以“德育生活化”课题研究为主线,联系实际,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方案,能够切合学生实际的行为习惯养成训练点,细到每月、每周,分步实施,反复抓、抓反复,查评到位,都能持之以恒。 能根据计划,认真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是听课、议课、进行思品课教学环节的研究,并组织学习了关于“品德课型”的内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教研组的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好多老师所写的论文在县里获奖。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