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养蚕》的教学和评析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 俭

一、激趣导入

    1、(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一大片蚕卵)谈话: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2、教师谈话:这是一种动物的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的卵吗?

   3、学生猜想。

   【评析】学生通过猜想,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了解到卵的多样性,同时也为以后观察蚕卵的不同特征提供帮助。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开阔和深刻了

    4、教师并没有马上向大家公布答案,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两个雪白的蚕茧。

         (学生似乎一下子猜想到了什么。)

    5、教师讲述:产卵是许多动物繁殖后代的方式,蚕卵又是如何生长变化的。让我们一起来养蚕吧。

    二、我想知道的问题

    ㈠、说说我们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都知道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讲述:小小的蚕对人类的作用可大呀!

    ㈡、讨论我们想知道的。

    1、关于养蚕我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3、学生汇报,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从中选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再补充一些需要学生研究的问题。

   【注意】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就说明他在进行思考,哪怕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价值,但至少对学生来说是有价值的

    4、教师讲述:同学们就蚕提出了各种饶有兴趣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有的可以通过一边养蚕一边研究。

    三、蚕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1、教师讲述:卵是蚕生命的开始,我们可以先观察蚕卵的变化。

   【注意】既然蚕卵中也有生命,学生们也会像呵护蚕宝宝那样来呵护蚕卵。因此,在观察蚕卵的时候,学生们的观察活动除了细致外,还有一份小心

    2、学生分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是什么样的?形状怎样?大小怎样?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蚕卵扁圆形,像小米粒大小,中间有些凹下去,即将孵出的卵黑灰色。卵只剩空壳是白色的,壳上有小洞。

    四、从卵里面出来的小生命

    1、播放蚕卵孵出的资料片。思考:有什么新发现?

   【评析】学生对蚕卵里的小生命特别关注,设计这个环节,既很好地处理上下活动的衔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

    2、(用毛笔轻轻把蚕卵分发给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刚孵出来的蚕宝宝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并给它取个名字。

    3、讨论:我的蚕宝宝孵出来了,我们能为它做些什么呢?

   【评析】出现具有亲切感的“我”和“我们”,不仅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同时也让学生对这些小生命更加关心和爱护

    4、教师小结:蚁蚕是黑色的,像小蚂蚁似的。蚁蚕一出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五、我们一起养好蚕

 1、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让蚁蚕长得又大又壮?

     2、教师讲述:大家对养蚕方法和蚕的知识已经有了部分了解。下一课我们将举行领养活动,请大家作好准备。

   【评析】这是一项中长期科学探究的活动,设计这样一个新问题,让他们知道蚁蚕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并能够意识到养蚕是长期的活动,也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饲养小动物,也更加愿意研究小动物

【建议】课后,教师可与学生们共同养几条蚕,一起做好观察记录,起到示范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这部分活动大多数是由学生课外完成的,培养他们自觉地长期记录蚕生长变化的兴趣尤为重要

    

教学后记

    在对苏教版《我们来养蚕》教学时,为了能让孩子更充分、自主地学习,我们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实验,最后孩子们的收获是很可喜的。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心得和体会。

    小学生对动物有着天生的研究兴趣, 在《我们来养蚕》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们亲自观察,亲自动手捉蚕、画蚕,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通过他们的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活动中锻炼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蚕的行为特征,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在饲养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蚕、观察小蚕的生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在实践活动中,我真实感受到:一、千万不能小看学生。整个活动,学生是主人,我是一名组织者、服务者。他们的问题,他们的知识面之宽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同学是从网上下载的资料,有的同学发现可以用牛奶来喂养蚕,这样蚕生长的速度变快,茧子的产量增加。有的同学为了照料生病的蚕,晚上11点还起来,母亲叫他好几次后,才睡觉,其关心程度让我吃惊。这不是科学探究精神的真实写照吗?二、让学生在“做”中获得体验。“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也是对“做中学”的一种理解。学生在养蚕活动中,发了很多问题。徐征一组养的蚕死了一条,他们一大早,跑到实验室问我。当时我并没有告诉他们,而是先让他们找原因。最后,他们确定问题出在桑叶上。经过调查,昨天给蚕吃的桑叶是冰冻过的。为了证明这一切,我建议他们重新做个实验。作为科学教师,我们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来他们做了实验,证明蚕的死因确实在桑叶上。三、教师应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也曾经说过,“养蚕”这一单元不注重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应重在: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养蚕活动结束后,我们几位科学教师都认为:运用“做中学”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这就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师生带入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作者简介:

         大专学历  小学高级教师  常州市自然骨干教师

工作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05198495419(办)   8785219(宅)  手机号码:13961181665

 邮箱地址:ej95771@{域名已经过期}     邮政编码:21310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