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空气》教学设计谈 武进横林实验小学 夏 俭
教三年级孩子学习《压缩空气》( 苏科版小学自然第五册。)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方法,使学生认识、感受“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空气可以压缩;第二部分,认识压缩空气有弹性;第三部分,了解压缩空气的利用;第四部分,动手动脑,学以致用。 备课过程中,我想着章鼎儿老师和路培琦老师的教学风格;在新课程标准来临之时,我认真学习,但人的观念中不能否认有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作怪,那么如何处理好《压缩空气》这一课的教学呢?本人就在改革潮流中不断地模仿和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出示一个瘪的皮球)这是什么? 2、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板书:空气) 3、你知道咱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吗?今天你很想研究什么呢? (学生对这一小小的主动权表现得特别兴奋。) 评: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激发思维,持续探究 1、今天咱们继续玩空气,就拿玻璃注射器来玩,你知道注射器是由几部分组成的?现在我把活塞拉出来,大家已经知道这里有了空气,我把针筒竖起来会怎么样呢? (1)边演示边提问: 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不掉下来吗? 这样做,活塞为什么会不掉下来? (学生对这问题显得很兴奋,稍作思考就急着举手。学生的办法很多:有的说,往注射器里装水、黄沙;有的说,在注射器里放一木块;有的说,在注射器里放弹簧;还有的说,用手堵住注射器出口,也能让活塞不掉下来;更有的说,利用磁铁同极相斥的性质也可以让活塞不掉下来。) 评:教师要用心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生环境,学生们无拘无束,大胆发言,竟然提出许多有创新意义的实验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学生分组玩一玩注射器里的空气。(取出信封里的实验器材) 2、学生认识空气可以压缩。 现象一:活塞可以压进去。 (1)活塞被你压进去会发生哪些变化?里面的空气有没有减少? (2)(假如咱们就是空气中的一员。)想象一下现在里面的空气会是 什么模样 呢? 评:在自然教学中,适当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从这玩法中咱们知道空气还有什么特点? (4)小结: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是因为空气能够被压缩。所有的气 体都能被压缩。 (学生根据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实验情况。) (5)小练习:(拿出两个形状相同的注射器,表面用纸糊住。)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哪一个里面可能是空气? 评:这一练习的设计,既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又巩固了学生的知识。这对下面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3、学生认识压缩空气也有弹性 现象二:活塞会反弹出来 (1)便于区别,咱们给压缩后的空气取个名字? (2)压缩空气呆在里面会怎么想呢?你觉得这时候的压缩空气真像什么?为什么? 评:让看不见的压缩空气变得直观可见,它有利于解开压缩空气的秘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压缩空气的性质。 (3)小结:压缩空气像弹簧一样有弹性,能产生弹力。 (4)小练习:你准备挑选哪一只球来玩?为什么? (有的学生挑空气足的球,因为玩拍皮球比赛时能稳拿第一;有的学生挑空气不足的皮球,因为玩顶球比赛时也能稳拿第一。) 评:我没想到学生的回答如此精彩,从他们身上我看到教育的希望。 三、拓宽视野,了解压缩空气的利用 平时爱观察的小朋友,他一定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压缩空 气? (1)(打开媒体)学生观察讨论 (2)学生汇报工作原理 评:利用媒体让学生认识一些利用压缩空气制造的物品,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利用压缩空气的“多样性”。 四、制作简易的“小气枪” (1)制作材料:吸管、细棒、土豆片 (2)制作方法:(略) (3)制作注意:注意安全,文明使用。 评:运用吸管做空气枪方便又安全,让学生在玩玩学学中,巩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评析: 这一课,教师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主题”的教学思想。从实施的情况来看,主要目标的落实做得不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玩“注射器”,形成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玩中发射出许多的“亮点”。学生从中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指引下,我们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敢于向传统的教育方法挑战,用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新的手段培养创新型人才。 (武进小学科学课题组)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