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语课堂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huanglixia

让英语课堂生活化

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 教学反思

                                横林实验小学 黄丽霞

这一单元分ABCD四部分,主要教学交通工具、地点类单词,并体现了教材重复出现的特点,复习了前几单元学过的go to\all right等语言,新语言点将在以后的教材中分散出现。因此,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承上启下,具有其特殊意义。为此,我将本单元划分为五课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第二课时的目标。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常见的交通工具a car, a bus, a bike, a plane和复习表示地点的单词a park, a cinema, a zoo,a supermarket, the Great Wall2、能听懂、会说Let’sgo to …But how? By…及其应答All right./OK. /Good. /Great! 3、能熟练地运用Let’s go to …But how? But…表达自己的意愿。为了把小学生向往的地方更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我采用了PPT这一电教手段,让学生置向于自然、优美的场景中,发自内心地运用语言。

语言的实质是交际,交际的环境是生活。正如叶圣陶所说,只有来自于生活的语言才是自己的语言。

因此,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以电教为手段,呈现材料。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们对初次接触的材料具有很深的印象。因此,我在轻松的音乐声Hello, how are you?中让学生动起来,一改上课临危静坐的模样,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以音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我通过free talk 拉近教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无拘无束的用英语进行日常的对话交流。正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传统课注重机械传授,忽略了体验与参与。本课中,我利用多媒体呈现出a park, a cinema, a zoo, a supermarket, the Great Walla car, a bus, a bike, a plane的图片,让学生仔细看,教师到位地示范,学生再认真读一读,再通过琅琅上口的 rhyme达到巩固和强化,并以此过渡到下一个层次的学习。Say a chant对语言进行第二次呈现,并过渡到下一层次的学习,这种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吟诵过程中复习了旧知,引出了新知,可谓一箭双雕。 以旧知为契机,学习新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当出示多媒体图片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桌看图说话,运用已学知识编对话,以复习句型形式引入新学句型。紧接着,我在多媒体上出示Hongmei Park和兵马佣的图片,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要求让小朋友邀请Miss Huang Hongmei Park和西安,同时也引出新授的a car, a bus, a bike, a plane教授But how? By car/ bus/ bike/plane. 并也以此操练的新句型。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都争着要来邀请我。这样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大家的热情高了,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了。在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场中,饱含情感地学习语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的最后我再次利用多媒体的图象功能,送出礼物,让学生来当小导游选择一个景点作为此次学校举行秋游的目的地,并邀请自己的朋友和同学一起去旅游。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力求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使用英语的乐趣。最后有口语转换到书本,集体朗读并做了听读训练,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有一种获得新知后的成就感。 

总之,我努力以课标为指导,以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运用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使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课堂奏响“以人为本”的主旋律,课堂也由专制走向民主。我反思传统课,一改复习由老师唱主角的现象,让学生在堂课上带着同学们复习口语。当然复习内容要经过老师指导。本课时也采用此法,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兴趣。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问题,还有不够好的地方,有待我通过实践去发现、去解决。作为一堂公开课,从教学设计到试上、修改、再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上好一堂课,既要把握好大的教学环节和时间,也要关注教学细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