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missding
正确对待课堂教学中的“节外生枝”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丁文敏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主体,是知识文化的创造者,是课程的开发者。”在现实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静心与学生对话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这就是所谓的“节外生枝”。面对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节外枝”,教师应该如何巧妙地处理成为一大难点。
曾记得英国著名戏剧家肖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可以产生第三种思想,甚至多种思想。”
因此,教师面对教学中的突变因素,应巧妙地开发利用教学新资源,进行新的信息交流,从而将“生成”和“预设”融合起来,使教学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
 一、课前预设,不疏忽    
虽然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对“预设”我们仍不能疏忽,更不能完全摒弃。教师课前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预设,对结果了然于心,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怎么说?我又该如何引导?”不妨多模拟一些情境,多估计一些可能生发的情况。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地进行对话,也才能收获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约的精彩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而不至于望洋兴叹,听之认之。
二、正确面对,不回避
课前充分的预设只是基础,现实的课堂活动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而是开放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当课堂上生发一些“节外生枝”的话题时,教师就不能固守预设,避而不见,而应该尊重学情,有效地利用学生突发的疑惑,进行适度“放大”,激发学生“潜心会文”的热情。
教师还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并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呈现在课堂中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可以成为最珍贵的教学资源,只有教师正确面对这些资源,它才会变得更有利用价值。
三、机智应对,不怯场
面对突如其来“意外”,老师不能惊慌失措,应及时作“温处理”,即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疏或堵,或导或截,灵活有创意地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
对于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迅速反应,选择最佳的引导方式;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自悟”的时间,鼓励、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思考、感悟;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应对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引导学生展开切实有效的讨论、探究和实践,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合作氛围,相信“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
只有教师机智灵活地应对“节外生枝”,才能造就课堂上一个又一个的精彩。
四、反思积累,不停留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尤其面对学生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师更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水平上,而应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更新教法,从而不断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尽管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教师仍发挥着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只有靠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才不会放任自流。而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生发的应对“节外生枝”的疑惑、灵感和不足都值得去反思品味,并可积累成宝贵的可再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教学水平。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