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能真实地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能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全面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使英语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兴趣 情境 容量 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效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交互或共同出现,能较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并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它还具有容量大、信息多、趣味性强和效率高的优越性能,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语言的交流和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这也是新课程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一、乐用CAI,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注意的持久。赞可夫认为:学生有了愉悦的情感,欢快的情绪,可以使大脑皮层区于兴奋状态,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反之,厌烦的情绪能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会设计一些诸如:唱歌、游戏、竞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唱歌时,教师让学生跟着录音机唱,或拍手,或加一些简单动作,学生觉得蛮有意思。可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觉得单调。 心理活动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的刺激容易引起主体的兴趣,并被作为重点的对象去感知。在进行牛津小学英语的教学时,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配套教学光盘。如在教学Unit 1 A new student时,课的一开始,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首好听的歌曲:Who’s that girl?教师轻轻一点击,多媒体开始播放,学生边欣赏诙谐幽默的卡通动画,感受其中的故事情节,边跟着唱英语歌。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一个有声有色、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一曲终了,学生兴奋不已,似意犹未尽,对学习的热情也一下子涌动了出来。可见,这种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加英语学习,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二、巧用CAI,创设学习情境。 生动的社会语言情景为课堂教学采用听、说、读、写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造了条件。结合情景进行言语训练,可以创造一个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所设置的情景往往会给学生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在这种非真实的情景中,教师无法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操练。而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教师制作的课件将语言与语境相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使全体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和大量的语言操练。 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2 At a party时,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句型“Who’s that … with …? He’s / She’s ….”和“Is that … your …? Which one? The one in / with ….”教师利用金太阳教学光盘,播放其中 “Look and say”的多媒体动画。在观看中,学生真实感受到了这两个句型的用法。尤其是那优美的语调和亲切的话语,更是令学生久久难忘。在看了一遍后,教师让学生跟着多媒体学说。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学生犹如至身其中,说得有声有色。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Ben在新学校碰到了Yang Ling, Wang Bing, Helen等的情形,让学生根据这个情景来对话。这时课堂气氛显得格外活跃,学生三四个一组,纷纷开始练习。由于学生对情景的真实体会,在表演时,学生显得十分自然。这样一来,也就达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学以致用。 三、活用CAI,提高课堂效率。 计算机媒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大的教学优势,它突破了教育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使信息传送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地域更远,人的各种感观得以延伸,教学视野不断扩展,教学时间相对缩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加大语言输入量,尽量为每位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如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的第二课时时,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设计了如下几个课堂活动: 1、人机大比拼。教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里播放的跳动的水果图片,快速说出其英文名称,在学生抢答后,教师询问:Yes or No? 同时教师按读音键,让计算机示范朗读一遍,这时师生一起给予评价,并分发一些小奖品。当学生说完单词后,教师又鼓励学生来拼写单词,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好胜心都很强,为了能很好地击败“对手”,他们在课前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大多数学生都能抢在“对手”之前说出正确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增强了竞争意识,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2、句型大操练。本课的重点句型是What are these / those? They’re …s.在复习检查了学生对单词的掌握情况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一个水果摊,摊主正在摆放各种时令水果,这时Yang Ling 出现了。Yang Ling看着这么多的水果,都眼花缭乱了,忙着问这问那: “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 热心的摊主都一一给予了回答。这时教师让学生学着Yang Ling 的样子,也来问一问。这不,学生有的拿出了自己准备的水果,有的则走到台前,望着那个水果摊津津乐道。 3、Chant无极限。在学生对单词和句型都掌握后,教师为学生安排了一个chant,由多媒体呈现内容: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ese? They’re …. They’re …. What are those? What are those? They’re …. They’re ….在这儿不出现水果的单词,只出现跳动的水果图片。打着明快的节奏,学生念着琅琅上口。几个回合下来,不仅有效地巩固了句型和单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购物大行动。这不,既然勾起了学生的食欲,何不带他们一起去买点水果呢?这时,教师先进行讲述: Miss Li is buying fruit. Let’s go and have a look. 随后,教师点击 “Look and say”动画,让学生观看Miss Li 买水果的全过程。学生看着大大的葡萄,早已是垂涎三尺。看到时机已到,教师便提出任务,用发到的10元购物券一起到水果摊牌去买水果吃。教师将书本上Part D的几幅图呈现在大屏幕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同时,教师推出预先准备好的几个活动水果摊,这不,几个小馋猫立刻蜂拥而上,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其余的学生也纷纷出动。一时间,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室也俨然成了一个小市场。转一转,听一听,学生说得还真是像模像样,有个别“精明”的学生还在时不时地讨价还价。几分钟后,每个学生都满载而归。 5、Break有趣味。看来学生是兴奋不已,可有些学生等候了很久才买到称心如意的水果,这时,不如让他们稍做休息,have a short break,看一段小动画。于是教师点击Fun house 板块,活泼可爱的小猫和小狗便出现在了屏幕上,学生们对他们精彩的表演着了迷,同时学生也为小猴的顽皮淘气叫绝。 6、开心小练笔。在学生快乐之余,让学生做一点笔头练习,及时掌握一下新知非常必要。本课时,教师为学生选定的内容是练习册上的一个小练习,旨在练习I’d like to a / an / two / three / ….学生先仔细观察,找到人与物,同时照着第一句的样子逐个写句。然后师生共同探讨,选几名学生口头回答。在讲练习时,教师也对一些知识点进行了强调,如名词复数词尾的s不能漏。 这样的教学,不仅加快了课堂节奏,使得教学程序环环紧扣,而且加大了课堂训练的密度,提高了训练的效率。 四、善用CAI,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色彩鲜艳、悦耳动听的电脑课件,变幻出多彩的趣味性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其次,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为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了视、听、说的机会。通过现代技术创设的真实语言情景,学生能够自由地、大胆地进行语言操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第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给出不同的动画、图像,学生通过网络系统除了进行独立思考学习外,还要参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而且懂得了合作是社会生活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共同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知识的能力。 五、利用CAI,减轻工作强度。 由于我校地处农村,英语教师严重缺乏,教师工作量极大。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需要多练、多讲,教师就要不厌其烦地进行示范,学生跟着练习。于是就出现了教师经常需保护嗓子的情况。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可以为教师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可以让学生在他们喜欢的真实情境下愉快地学习,教师只需作一些指导性地提示。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学内容。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发现,利用多媒体教学,有的学生注意情境比注意要掌握的语言点多了,有些学生上课就是来凑热闹,动脑的次数减少了,同时上英语课的纪律也开始涣散了。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轻松地接受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真正服务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