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网站,寻求成长的足迹——把形成性评价用在教育网站评价中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李志伟
 

  1.引言

  笔者近期参加了“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就具体参与的内容包括顺德会议前期的网站评审、展评会议期间两场专题研讨,即教师发展组研讨和区域门户网站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从定量的角度来说,笔者在这次活动中所触及的内容包括参与其中的80个网站评审,顺德会议展评活动教师发展组中分享11位教师(包括我自己)建网站及个成长经验交流,在区域门户网站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组研讨中分享了8位老师代表的网站建设经验介绍。

  在参与80个网站评审期间,如果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和笔者本人对资源网站建设的一点了解,80个网站就总体的教育水平来说并不是很高。评审完网站,我曾简单把自己当时的认识做了一个小结,即“如何成就一个“好”的教育网站”。

  在顺德主题网站展评活动的会议期间,通过参与两场专题研讨,聆听了多位老师自己个人或所在教育单位的网站介绍之后,我深受教育和启发,特别是对如何评价教育网站的方式上,让我突破了原先终结性、固化的、机械的思维模式。

  2.教育网站评价的常规方式——终结性评价

  对于教育网站的评价,我们通常的做法是给出评价的指标体系,而这些指标体系通常只能反映网站参与评价活动这一刻的建设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按照这样的指标体系给教育网站作出的评定,只是对网站这一刻的成果成效作出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通常被称为终结性评价。这里举三个典型的具体例子,这三个例子分别是本次主题网站评选指标体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所制定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指标体系(CELTS-22),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中对教育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后两者虽然不是直接针对教育网站的评价,但是跟网站评价跟本人讨论主题息息相关。

  本次主题网站评选所参考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主题网站的评价量表”,该评价量规从“知识加工、信息组织、技术集成”三个维度对网站展开评价,知识加工主要包括“主题价值和加工深度两个指标,分别从选题的方向性、主题的鲜明程度,以及逻辑性和原创性等方面进一步描述这两个指标”;信息组织包括“共享性、容量、浏览、总体美学等指标”。从可操作性上,笔者体会本次网站评价的指标体系可操作性比较强,从应用层面指导意义来看,易于理解,效度较高。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该规范是专门针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价而制定,主要从四个维度进行,即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技术。其中课程内容是“指课程内容本身的学术质量和组织结构;教学设计是“指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测评方法的合理设计”;界面设计是“指对学习者与网络课程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设计”;技术是指“可靠、适当的技术是网络课程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的征求意见稿中曾提出教育资源评价的四个指标体系,即资源的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这一指标系统常被运用在一些关于教育资源评价的文章中或项目评估中。

  3.教育网站评价是调节控制子系统

  如果从系统观点来看,教育网站评价实际充当了教育网站所处的教育内外系统的一个调节机制,是一个控制子系统。

  教育网站评价方式和标准作为网站自身所在教育教学系统一个调节反馈控制子系统,那么其评价的方式、评价的指标体系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网站建设的发展方向、定位以及其作用,包括对教育网站所处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特别是其中人发展和成长。如果我们只是将目标定位在终结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上,何以产生对教育网站资源建设的内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4.穿越网站,寻求成长的足迹

  从顺德会议主题“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来说,可以看出这次教育主题网站展评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建设,促进资源建设的经验分享,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做的更好,能够让资源建设更有效地为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服务。

  另外从笔者参与的两个专题研讨组的交流情况来看,区域门户网站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组8位老师代表交流分享各自所代表单位的网站建设情况。从网站的类型来说,有学校网站、镇区网站、地市网站;从服务内容的定位来说,有侧重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建设、有侧重组织网络教研、有侧重管理效益提升、有侧重教育专业信息服务等;另外根据来自不同教育单位的代表发言,就地市门户网站建设来说,比如佛山教育信息网站和广西柳州都乐网不同的运营管理模式、不同服务定位,但其所成就的区域门户网站作用上各具特色。在数字校园建设应用上的交流更是“百花齐放”,参与数字校园交流网站的形态差异大、服务定位差异大、服务方式差异大、建设组织管理方式差异大、原有基础差异大,……,可以说从每一个代表发言、演示网站的交流中,都可以体会到他们如何从自身单位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出发,立足实际进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门户网站或进行数字校园的积极探索,其探索思考的过程和方法则是网站交流中最值得借鉴推广和交流的亮点,如果用讨论学习的话语体系来说,我们要交流是如何“学会学习”的。

  从教师发展组的研讨交流来说,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每一位获奖教师对获奖网站建设的分享,实际上最值得交流的并不是网站的内容,而是伴随网站建设教师自身是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不断成长的经历。这是隐藏在网站背后的教师发展的规律。从教师发言分享中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教师来自全国不同地区,所处的实际工作环境不同,所任教的科目不同,个人网站建设定位不同,……,但是他们在作为信息社会的一名教师,其专业能力却伴随网站建设大踏步前进跨越式发展。为什么?我们需要交流的就是透过网站、穿越网站,感受和学习这些老师是如何成长发展的。这里先列举几个教师成长案例。

  来自江苏南通的教育先锋的站长张剑平老师说:“网络给了我们每个人发表自己观点的平等机会,网络让我们拥有了更多的思考。”张老师还进一步结合自己的成长,分享网络空间教师是如何发展的,他说网络交流过程中的压力与挑战、成功与关注,这是我们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产生努力提高自己的愿望和热情;网络中沟通交流,就是你我交流彼此的名片;我们教师在资源共享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透过网络的写录实践与反思过程促进了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来自上海的赵洪啸老师,分享了“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建设的三步曲,即从最初音乐教育资源的建设,走向与网友交流互动中诞生的音乐教研,从音乐教研进一步发展到音乐教育联盟的成立。从中我们看到了从一位老师成长到一群人成长,从一群人成长到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成长。
……

  这就是凝聚在有形网站背后无形的成长足迹。

  5.教育网站形成性评价从这里开始

  我们是否可以穿越网站自身,去感悟生命成长的故事,在促进生命与心灵成长的层次上进行“共享、互动、反思、发展”,把网站的形成性评价纳入到对网站的评价中,在体验分享生命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使有形网站建设能够生生不息地为“成人育人”服务。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