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训练学生想象要合理、大胆、有新意。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 开放形式,让学生写自己所想,提高写作兴趣。 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看图想象作文。 训练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画面,展开合理、大胆、有新意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本次想象习作训练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尽管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练习写作,但由于一直是命题作文,老师统一的要求无情地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压抑了儿童的本性和创造天赋。有的习作材料脱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无话可说,没有内容可写,有时他们搜肠刮肚而终无所成,写不出好作文,即使写出来,也是思想的图解,概念的演绎。文章缺少了儿童灵气。有时编造事实,假作天真,凑足字数以应付老师,应付考试。所以学生感到习作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他们从心理上对作文产生畏惧感。他们要求自己的作文能写他们想写的,能写他们心中所想的,能真正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我们特地设计此次想象作文练习,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情境,提供一定的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 教学媒体设计阐述: 本课件设计相当简单,真正体现了“实用”这一原则。首先,为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封面,由一个天使张开翅膀向学生飞来,意即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是本节课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提供的一幅画面,一棵茂盛大树和一棵快要枯死的树,让学生猜测本次习作的意图,接着单独出示一幅茂盛的大树,让学生结合了解的知识,说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尽情想象,畅所欲言。接着我又设让学生欣赏一段录像,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激发表达欲望。随后我又出示一棵快要枯死的树,让学生根据课外所搜集的材料,想说些什么?最后我让学生给一开始出示的两棵树排列顺序,让他们自由选材,自主命题,通过开放的主题,开放的选材,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自己要写的内容。从而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媒 体 设 计 策 略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也像这位小天使一样张开想象的翅膀,练习看图想象作文,要求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做到想象要合理,想象要大胆,想象要有新意。(媒体出示) 媒体出示小天使向我们飞来的画面,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接着出示要求,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练习要做到想象要合理、要大胆、要有新意。 二、提供画面,猜测意图。 (媒体出示画面)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你能猜一猜,这次习作我们要写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教师不作评价。 让学生根据画面猜测写作内容,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改变以往老师规定内容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通过这一设计让学生解放自我,张扬个性,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创新和想象的火花。 三、依据画面展开想象。 1、(媒体出示画面1)看到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课外了解的知识先和同桌交流一下。 2、欣赏画面,体验感受。 3、(媒体出示画面2)看到这棵快要枯死的树,你又想说些什么?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可以根据你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分小组讨论。 根据提供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提示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摆脱理性的束缚,使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自由表达时,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让学生欣赏青山绿水的景色,感受茂密的树林是动物们快乐的家园,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四、寻找画面的联系。(出示画面) 如果按这两棵树的生长过程,你认为可以怎样排列?说出理由。 让学生寻找画面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顺序自由确立主题,理清写作思路。通过开放的主题,开放的选材,真正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减少对学生思维的束缚 五、自选文体,写自己所想。 提示:可以写成记叙文,可以写成一篇倡议书,可以写成一篇童话,可以写成一篇状物散文,也可以写成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改变以往命题作文的形式。 六、学生练习习作。 七、交流习作情况。 实物投影学生的习作,效果很显著。体现了习作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性。 教学后记: 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运用媒体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拓宽思路,激发兴趣。 为拓宽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画面,画面上有一棵茂盛的大树和一棵快要枯死的树,让学生猜测本次习作的意图,创设悬念。这样没有像以往作文教学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揭示本节课的习作题目,而是通过“猜猜本次习作我们写什么”这一设计,解放自我,张扬个性,以引发学生更多的创新、想象的火花。彻底摒弃了一切违背写作规律,阻碍个性发展的套路模式。 二、拓展空间,引导想象。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通过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两个画面,让学生依据画面进行想象,拓展学生想象空间,使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摆脱理性的束缚,插上想象的翅膀,并结合课外从网上查找的资料和了解的知识,畅所欲言。广泛利用课堂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突破了习作时“无话可说”的难点,让学生在心理上不紧张,不畏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当学生自由表达时,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 在交流前,我让学生以同桌交流和小组交流的形式先交流,为学生想象提供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组织语言的余地,让学生想想、议议、说说。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互相弥补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使每位学生能尽情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随后我又让学生欣赏一段录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缩短了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学生受到感染而情动辞发。体会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作文的效率。 我又设计让学生寻找画面之间的联系,学生通过寻找画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写作,一方面自由确立主题,然后根据自己确立的主题理清写作顺序。另一方面通过开放的主题,开放的选材,真正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自己要写的内容。而从后来学生反馈上来的习作看,效果十分理想。有的是弘扬篇,有的是鞭挞篇,有的是赞扬篇,有的是信心篇,有的是理想篇……学生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忠实于自己的心灵,“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学生进入“神思飞扬”的状态,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他们要尽情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多样的主题,多样的选材,多样的写法,真正的张扬了学生习作的个性。同时使学生产生受到尊重、自主性得到发挥的心理体验,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自主选材,自由发挥。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会急于要把心中所想表达出来,这时我为学生提示了一些文体,让学生自主选材,自由发挥。学生围绕自己所想,天南地北纵横驰骋,有加上文体不限,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至于什么观点,则由自己确定。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的要求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的指导思想。 纵观全课,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只是为学生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想象的素材,然后引导他们由这些素材展开丰富的想象,意志自由地去表达,学生视野开阔,思想畅达,联想丰富,一些独出心裁、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