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计算机网络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也由被迫听课大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各种媒体也由教师的教学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因此,教师应恰当地把握时机,巧妙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真正做到人机互动,情智交融,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字: 学生 网络环境 语文教学 在互联网日渐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应用和研究逐渐发展,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更是清晰地认识到正确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不仅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更重要的是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因计算机网络媒体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发展正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但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合理地运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做到人机互动,可使书本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变得情智交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基于网络环境,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的内驱力,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并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深刻思维、锻炼意志,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计算机网络媒体以鲜明可感的形象、悦耳动听的声音、绮丽多变的色彩,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增加荷尔蒙素的分泌,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播放了一个录像片断: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像亿万颗彩色的珠子在滚动,接着视线转移到色彩斑斓海底世界,里有山崖、峡谷,靠肌肉伸缩爬行的海参在蠕动,巴在轮船上做免费旅行的贝类,还有大龙虾在爬行……这些奇妙的景物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快就被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此时,我进行配乐叙述:当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时候,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么,海底是否一点儿声音没有呢?也不是。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海底还有丰富的水产和矿藏,真是风光如画,物产丰富,同学们想到那儿去游览吗?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其中之解说,深深地陶醉于海底世界的五彩缤纷,千姿万态的神奇世界中,并对其产生新奇感。这样,就会很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中,内心产生探索的欲望,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使他们轻松自如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教师“全权”下放,“袖手旁观”,而是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查询、人机交互等方式,在不断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网络环境中有着大量的信息,教师与学生拥有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更多的时候,学生了解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要多。教师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媒体开展教学,既能冲破课本的束缚,又能在学生面前展开广阔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感情表象,刺激诱发思维,显现他们的思维过程,为学生架设通向逻辑思维的桥梁,激发他们主动探究,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九寨沟》一课时,我就采用了网络环境下基于任务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必要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帮助进行自主探究,来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九寨沟是世界上旅游环境最佳的景区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向往,比较有吸引力的地方,但又没有去过,如果光靠老师的语言讲解或文本的描述,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制作了一个专题网站《美丽的九寨沟》供他们上网浏览。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先进行问题设置(你准备了解九寨沟的哪些景点),明确任务后,学生以一个游客的身份对自己感兴趣的景点进行浏览并加以收藏,以便交流介绍。 例: 生1:我通过浏览,知道了九寨沟的具体地点。大家看,这是九寨沟的具体路线图(屏幕显示收藏的九寨沟路线图),他位于四川北部南坪、平武、松潘三县交界的万山丛中,从南坪西行40公里,就到了闻名中外的九寨沟了。 生2:老师,通过了解,我知道了九寨沟名字的由来。大家看地图,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 生3:老师,我了解了九寨沟有五大景观,其中我最喜欢九寨沟的水了。水是九寨沟的灵魂,因其清纯洁净,晶莹剔透,色彩丰富,故有“九寨沟归来不看水”之说。我也收藏到一些图片,大家看(屏幕显示),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真是太美了! …… 通过这种网络创设并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过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通过自我努力分步实现、总体完成,而成功地反馈信息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常有利。从中可以看出: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解决了课文中的难点,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基于网络环境下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群体活动开展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群体活动能力以及竞争和协作能力。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并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传递、交流声音、文本、图象等各种资料,加强互相交流信息的目的。例如在执教六年级的习作《争当小导游》时,我根据教学设计做了个常州景点的网站,里面有许多网上下载的信息和相关网站、景点的链接,同时我还在网站上开设了一个BBS,供学生协作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用。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常州景点进行参观浏览,并用导游词串接起来向大家介绍你所感兴趣的景点。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非常认真地查找、学习、探寻、记录,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按自己的理解在BBS上写出一段话,力争将自己的介绍叙述得完整、有趣、与众不同有吸引力。 比如: 生1:游客们,大家好,盼望已久的恐龙园夏令营活动终于开始了。我是你们此次的小导游小王,还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请大家继续跟我走,刚刚我们参观了恐龙园,大家还流连忘返呢!接下来,我将带大家走进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篦箕巷。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 …… 小组成员编写的内容生动有趣,有理有据,每个学生都争着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到的景点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俨然是一个专业的小导游!正是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师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评价多元化。 俗话说: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能够足不出户,畅读天下书,畅谈天下事,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开辟了一条新的大道。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指导、激励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借助网络选择自己喜欢的素材进行在线观察、想象、构思和表达,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语言材料,更是提高了鉴赏水平,培养了审美情趣。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评价多元化的实现,更是促进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一条创新之路,它使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机会得到来自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多元信息反馈,并及时改进,大大提高了写作水平。 比如在执教六年级的习作教学《争当小导游》时,因此,我建议学生根据习作要求把自己的习作发表在《争当小导游》网站的BBS上,并要求其他同学去浏览各自发表的习作,留下自己的建议或心得。 下面是一组同学的留言: 曹钰:游客们,大家好,盼望已久的“常州一日游”活动终于开始了。我是你们此次的小导游小曹,还请大家多多关照。我们的第一站是令我们向往已久的恐龙园…… 王心怡:曹钰,读了你的文章我仿佛真的参加了“常州一日游”活动,跟你参观了常州的景点。但是我觉得你在介绍各个景点时还可以更详细一点,比如说在介绍我们小朋友都喜欢的恐龙园时,可以把“穿越侏罗纪”、“激流勇进”等刺激的活动项目着重介绍,你说是不是? 刘雨潇:曹钰,我觉得你的导游词串连得很好,像个专业的小导游了。但是我觉得既然介绍的是常州,小朋友爱去恐龙园要介绍,那常州的人文古迹应该尤其要介绍,比如说篦箕巷可以说是咱们常州的历史古迹了,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还有关于乾隆皇帝下江南的传说故事呢!我认为加上去文章会更具体了。 …… 曹钰:谢谢给我提意见的同学,我一定会认真修改的,等着看我的新作吧! 老师:曹钰,你真棒!你的领悟能力真的很强,继续加油吧,老师等着你给更多的我们惊喜! 下面是曹钰对这次活动的反思: 通过这次利用BBS进行习作修改,我受益匪浅。我既学习到了全班同学的习作,更读到了同学们给我留下的好的建议,让我对习作要求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习作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是啊,正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打破了以往利用习作本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面对教师单一的文字评价,无所适从,即使老师花费苦心写,学生也是无动于衷,这样对学生今后的写作能力发展只能是事倍功半的现象。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生让更多的老师与同学阅读他的习作,达到多元对话,进行多元评价,将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拓宽了习作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效地保护了学生幼小的写作心灵,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并促进学生在身心、审美、学习能力等诸方面得到长足发展。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课堂的时间、空间让给学生,选择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发学生以主人翁的意识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计算机网络媒体巧妙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陶冶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人机互动,情智交融,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引文出处: 《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 《江苏电化教育》 《小学语文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