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古诗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时空容量大的特点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利用多媒体点拨渲染,吟咏背诵,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30多首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古诗或寄情于花草树木,或寓理于山光水色,或抒情言志,或托意于物,它们的语言精粹,文字凝练,内涵丰富,言简意赅,千古流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这些古诗中许多社会环境,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是那个时代、地方特有的,现在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也不易讲清。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具体、直观、生动、形象、信息量大、时空容量大的特点,帮助学生学习古诗,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化虚为实,创造诗歌意境 闻一多先生曾把诗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韵美归纳为诗歌的三性,而意境美首当其中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和灵魂。多媒体教学可通过各种手段和特技进行艺术加工,集画面、色彩、音乐、和教师的有声语言为一身,形象地再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让学生看得真真切切,进入古诗创作意境。如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时,先打开录音机,放出准备好的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让抒情柔美的音乐把学生感情融进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再利用录象这个媒体展示一幅幅清丽的图画:天气晴朗无风,江水在夕阳斜照下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那江畔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点点清露,多么像粒粒珍珠,天上的一弯新月,就好像是在碧蓝天幕上的一弯精致的玉弓!多媒体教学特有的构图美、色彩美、音乐美的特色创设出一幅清新、幽美、静谧的意境,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身临其境,心领其义,感受到诗人对秋夜由衷的喜爱,对大自然无限的赞美,使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操。 二、利用多媒体,点拨渲染,激发学生情感 “诗言志”,古诗感情深沉而内涵,古诗教学只要抓住情感这条无形的纽带,就能缩短时空的界限,缩短学生和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多媒体教学具有充分的优势,能渲染点拨,造就一种特定的氛围,使内涵之情外露为可以感知的内容。学生不仅被审美对象吸引,引起联想和想象,而且与审美对象发生强烈的感情交流,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冲动和共鸣。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诗中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利用多媒体展示滔滔江水滚滚向前,一叶孤舟越去越远的场面,伴以《送别》之旋律,一种与朋友依依惜别,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时的学生已是真情流露了。同样,《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也可通过录象的展示,同时伴以哗哗的水声,音乐声及教师的讲解来渲染点拨,激起学生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 三、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大,但抽象难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事理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例如教《题西林壁》一诗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学生对此感到偶然,理解困难。这时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以及远近高低各个不同角度的画面,使学生理解从正面看,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拔峻峭的山峰。这样,把学生带入到形象生动的画面之中,不仅使学生明白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会由此明白“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感受”的深刻含义,从中受到教益和启迪。 四、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培养学生想象力 有些古诗,往往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之技法来增强古诗的动感。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呆板、抽象的静态文字描写化为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对学生理解起到或拓宽或加深的作用,充分引导学生驰骋想象。例如在讲杜甫《绝句》一诗中,引导学生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抽动投影片,使学生从动态画面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窗户外,柳枝吐翠,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戏,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学生从有声有色的描写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五、利用多媒体,吟咏背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优秀的古诗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最适合朗读背诵,声情并茂的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意蕴和美感,还可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录音中学到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在轻柔的配乐中反复朗读还能使学生体会浓郁的诗的意境,使内涵之情外化为学生切身的体验;有声有色的诗歌画面还能激活学生记忆,帮助学生背诵古诗。在吟诵背诵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 总之,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使教学手法丰富多样,新颖有趣,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图、文、声、像并茂,从而创设出一种为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古诗教学氛围,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使古诗教学达到最优化。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蒋黎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