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堂语文网络课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夏萍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蒋黎风
   苏教版第七册课文《九寨沟》是一篇清新优美的写景散文,它以生动细致的笔触,精心描绘了九寨沟神奇美妙、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色。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中的阅读理念,让学生更好地领略美不胜收的九寨沟风光,体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美的因素,我们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将网络资源引进语文课堂,对《九寨沟》一课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设计:上课伊始,教师配合课件演示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吸引学生注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神奇莫测的九寨沟仙境之中。在学生充满期待的注视中,教师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在资源丰富的网上世界里尽情遨游。接着,教师又以问题导思路:“谁能为大家介绍九寨沟的精灵—水呢?”当学生小手如林,呼之欲出时,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书上的语言或者自己的描述或者网上的文章来向大家介绍瀑布、五彩池、芦苇海以及生活在密林深处的各种动物。在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读课文,品字赏句,在朗读和朗读评价中体会课文抓住典型景物的写作特点。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设计综合实践方案,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了解更多信息,让学生的活动延伸到课外。整堂课,学生表现得情绪高涨,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心情愉快,无论是从授课者本人还是听课老师都觉得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语文网络课。成功的原因除了教师本身素质之外,最大的因素是充分发挥了网络资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提供信息,丰富资源
    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授课制、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指导下,精心制作网页,让网络引进语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如长海、五彩池、珍珠滩、镜海、五花海、熊猫海之“人间仙境”,诺日朗瀑布、树正群海、火花海、卧龙海、盆景滩等奇观),而且还有相关文章(名人游记、景点介绍、游客观感)。这样,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尽情遨游,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
    二、    激发探究的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图并茂,能有效地渲染环境,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思想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景,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上课一开始,教师运用媒体展示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飞瀑……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导入语,很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在《九寨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漫游网中,他们有的点击九寨沟神奇的景色,有的津津有味地浏览名家游记,有的查询动物资料……这样,学生在乐学、好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实现“功在课上,效在课下”新的良性循环。
    三、    获得了美感熏陶
    《九寨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为我们构造出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但是小学生由于受地域、生活经历的限制,文中的美感与学生情感难以沟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利用计算机媒体,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式,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和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如课文中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的背景图,来势汹汹的瀑布被各种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岩石分成一绺一绺的几束,从高空倾泻下来,发出排山倒海的轰隆巨响,溅起白茫茫的雨雾,翻腾的水气隆隆的响声,每个人都会被它的气势震慑住。这样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图画,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体验语言文字的意蕴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青年教师的语文网络辅助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们在为这位青年教师的探索创新精神叫好的同时,也有深深的忧虑: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网络运用于语文教学,也必须注意它的几个问题:
    一、忽略了语言的模糊性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学习母语,领会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进而掌握运用它。如果将语言符号转化为画面图象,往往会忽略语言的模糊的特性,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比不上语言符号可以提供想象的空间。在文学审美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语言文字,心中的形象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多媒体提供的图象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我们尽可以利用它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如果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二、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语文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利用网络资源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切割组合,形成新的知识块,突出重点、难点,增加课堂容量,加大信息传播密度,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信息传播,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许多网络教学手段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缺乏对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包含的诗意丰富,博大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再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古人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
     三、阻隔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有一条鲜明的情感纽带,语文教学往往要求以情动人。所谓情动而发,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没有情感、传达、和共鸣的语文课是毫无生气的。课堂以教材蕴涵的情感为源头,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流向学生的心田,使古老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网络课上,我们将学生带入计算机房,学生盯着各自的屏幕,教师手不离鼠标,平时那富有生机能传情达意的脸庞就被一台冷漠的机器淹没了,你就会强烈感到计算机已不同程度地阻隔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由此可见,网络辅助教学使语文课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绿洲,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它的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在教学运用中尽可能地避开它的弊端,这是每个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