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学校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作为机房管理人员的我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抱怨: ——“机房什么时候有空,让我们班的学生也来上上网,他们从来没见识过网络课。” ——“要是把上网络公开课的任务交给我,我肯定也会拿一个奖的,谁不会啊!” ——“上网络课老师真轻松,只要往那一站,稍微讲几句,让学生自己去看,然后回答几个问题就完了。” ——“上一节网络课真辛苦,我开了一个月的夜工,终于把教学网站做好了,真累,教材我还没时间好好钻研。” ——“听网络课真没劲,往那一坐,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到学生点鼠标的声音,没有激情,学生象木头人。” ——“现在上公开课要么上网络课,不然跟不上时代了。” …… 作为一个网民,也作为一个教师,老师们的这么多抱怨一直是我的网络心结。网络是条又宽又大的海,我们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网络又象神秘的海市蜃楼,在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我也试着去探索去整合,希望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这里我想将我的心结一一与大家共思。 误区之一:赶时髦,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 将电脑搬进课堂,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是目前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哪种课型,无论是一节课的哪个环节,都要在电脑上进行操作甚至对于课的评价也以制作的网站的结构美观或图片漂亮与否来评价优劣,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如一年级的识字课、口语交际等,这些完全能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也要作成网页,在网络教室上课。这样做,让一年级的学生在电脑上点点看看其实跟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来是一样的效果。所以选用网络这个手段必须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求实效性,不宜用时不用,宜少用时不多用。仅用直观手段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再去哗众取宠,挖空心思把它引到网络这条路上来,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听过一节英语的网络课,尽管这节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上的,有真正的互联网环境,但这一堂课老师上的还是很传统,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学生促进自主学习的工具。所以我们不能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网络就是整合了。 解决方案:计划——在教学前期,必须对内容有所选择和制定教学设计方案。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最清楚,因此自己写出所教授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跟其他协同工作的老师一起商讨该方案,进行修改后确定其可行性。 误区之二—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学生只要会上网去搜索就行了。 由于计算机具有传递信息节奏快、容量大的功能,所以执教老师往往利用它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这里必须明确:利用网络的目的是要改革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活动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尽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但前提是所设计的课型必须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了看屏幕、操作鼠标,画面频频交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种教学不过是一种新形式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改革只不过是由过去的"老师灌"、"嘴巴灌",变成了"电脑灌"、"机器灌"而已,在这样的课上,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一无所获,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类似这样的教学,提供的材料越多学生的头脑越乱,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完成。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利用ASP制作成动态网页,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规律,完成网上练习。可见,网络技术课件所传递的信息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灵活性、动态性和全员可控性等特点,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良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可能。 解决方案:设计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创设合理教学情境。 专题学习网站并不是资源的堆积,而是从专题所蕴涵的特定文化,意义出发,进行结构化的构建,网站风格不但包含了相应的知识,更要体现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性网站,其主要特色有: 一、强大的专题学习功能。以一个专题为中心,网站中的所有板块,如:“学习目标、相关资源、设计天地、协作学习等均围绕这一专题设计、开发,具有强大的专题研讨功能。 二、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 三、灵活、有效的协作学习工具。如专题讨论区、公告板等。 误区之三:上好网络课就是要精心制作一个网站或课件,教学效果一定就好。 课要热闹,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网络课用到的课件。一所学校一位老师这样做还则罢了,全国那么多所学校,如果 解决方案:做课件要注意---(1)内容科学正确。(2)制作合理,操作简单,注意交互。布局美观大方。(3)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些基本要点就行了。所以制作课件要以教育学理论和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充分考虑课件作为教学信息的特征,保证课件的有效性。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一味地哗众取宠,过分地玩弄技巧,只会影响教学,事倍功半。 推荐大家一个实例网址: 误区之四:网络课就是学生从头到尾都在电脑上操作,完全可以取代教师进行教学。 在实践中,一提起“基于网络”,往往会被认为事事都要在网络上开展。其实,网络是新型学习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学习情境的特质,但是它仅仅是构成这类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已,不是学习情境的全部。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似乎传统的教学手段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就其它都不要了。有的课甚至只有计算机在从头到尾地播放, 解决方案: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实际,灵活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要指导学生围绕所研究的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协作学习。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如教学“年、月、日”中,我们利用多媒体信息创设协作和自主性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通过计算机随机来研究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打开资料库进行搜索,自主去探索,发现规律。这样,在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更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推荐大家一个实例网址: http://{域名已经过期}/yuwen/nanji/ 美国内华达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教授麦德克斯在《交互网络:教育的未来和问题》一文中指出:“教育者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交互网络就像书本、电影、电视和计算机等教学媒体一样,它本身不能产生任何教育作用。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网络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 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在进行网络教学探索中的各位老师、同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能成为e时代的弄潮儿。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