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在品德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夏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周华娴
    内容提要:思品课的任务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但在教学中也极易陷入空洞的说教,成人化、抽象化,从而影响思品课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已刻不容缓。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领域,发挥了巨大的教学优势。它的使用将使教学目标、教学时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
    关键词:多媒体  优化教学 
    正文: 随着教育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活动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地表现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最优化创造了条件。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改变以单一的手段、单纯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教学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辨证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推动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优势。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目标、教学时空、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
一、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技术集文、图、声、像为一体,其所包容的信息量,提供的教学资源是任何教材、任何教师甚至任何一座图书馆都无法比拟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获取信息、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控制和掌握所需信息。因而,学生的学习更需要的不是机械地记住教师的所教,而是学会根据任务去获取信息,分析、综合、评价、使用信息,学会使信息经过加工后成为有用知识、成为可再生的资源,具有审视判断和创新能力。传统思想品德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道德知识。课堂上,教师往往以本为纲,仅从社会道德要求和知识体系出发来组织教学,即使采用启发式教学,也囿于教案,启发学生答出预设的答案。教学效果也是以学生记忆道德知识的程度、书面答题的情况来评价,甚至以此来规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长此以往,学生难免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只重德育知识的分析、理解、记忆,忽略其来源及应用。这种以传承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灌输性教学必将导致思想的僵化、视野的狭小、人格的异化。在信息网络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从各种层面、各个角度被打开,并以最快的方式传播着,摆在学生面前的是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改变原有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各种信息正确判别、选择、理解及运用信息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教学目标走向了多元化。如在教《我们长大了》一课时,设计了系列展示活动,让小朋友展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回忆一年前他们刚刚入校时的情况,再通过课件展示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唤起了对一年来学校生活的美好回忆。为了将学生把过去一年的点滴进步更加有序地展示出来,教师按照从学校、家庭,再到学生个人才艺的展示这样一个顺序安排了三个活动:“栽上进步树”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进步。通过指名说,小组交流,集体反馈这样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也油然而生,并体会到在学校的快乐。“开出能干花”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在家里的变化。首先通过录像播放一位学生双休日在家的表现,使学生懂得学校里养成的生活、学习习惯在家里也要如此,并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接着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夸一夸自己在家里的表现。再让孩子的父母亲通过录像和现场打电话等多种方式感受到父母对自己一年来的肯定与父母间的浓浓亲情。“长出开心果”活动主要是展示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一步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通过以上的这一些活动,学生不仅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同时也看到了同学的进步。学生也在愉快的活动中树立起了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开放化的教学时空
  多媒体教学技术延拓了传统思想品德教学的物理时空,飞跃了课堂、校园的围墙,使学生对学习环境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多媒体教学技术拓展了教学物理时空的同时也拓展了师生的心理时空。传统教学中,师生虽然共室共学,可有的教师却将构成“知、情、意、行”品德结构的心理过程简单化,只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把教育这个双向交流过程变成一个单向通道,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交流并不多,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学技术则给师生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开放的心理交往环境及其可能性。在这一环境内,任何人都可以与一个或几个相同或不相同地区的人联系交往。交往的普遍性和无限性使每个个体都可能最广泛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从而形成了由共同目标、共同倾向联合而成的电子共同体。如在上《我与小动物》一课的前后,学生不仅上网找到有关大熊猫、金丝猴、企鹅、丹顶鹤、藏羚羊等动物的资料,还参与保护动物的讨论,甚至个别学生由此形成“地球村”的意识。在交互作用中,主体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互助,而且也获得了情感上的沟通,这就使每个单子式的个体从封闭的学习状态中走出来,在人与世界双向开放中增强了个体的参与合作意识和社会化意识。如在教学《热爱人民领袖》这一课时,考虑到由于介绍的人民领袖大多过世多年,学生们对他们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而课文里也只有他们照片没有他们的简介,为了这堂课能上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于是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我事先将收集到的电影、图片、简介进行选择性的剪接,将一些重要的能反映出领袖一生功绩的资料做成了CAI课件,在上课时向学生们播放。一堂课下来,同学们学的是津津有味,我上的也劲头十足,课后他们还争先恐后的告诉我自己所知道的关于领袖的一些小故事。
  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一个新的理念: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它指出:要寓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性。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品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大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了学生记忆、思考、探讨等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获得从单调的文字形式转变为多种直观生动的形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来接受信息的,其效果是多种感官的协同感知要远远超过单一器官的感知,视觉又强于听觉。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主要刺激的是听觉,比较单调、平面化,视觉刺激强度不够,不易引起学生的兴奋。此外,许多教学内容无法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的甚至连教师也不一定能描述得清楚。多媒体技术却能大大改变这种状况,凭借电脑和相应的设备,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集结在一起,动静结合,古今中外的有关内容都可以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广度和丰富性,激发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如在教学《秋天到了》这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媒体资源,从图片上找荷塘与田野从夏到秋的变化,观看秋天的录象来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利用实物投影真实展现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在如此诗情画意的情境里,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谈秋风、谈秋雨、丰收的果实、收获的喜悦,思维被激活了,思维深度也大大增加,有些孩子还能对比其它季节来讲述秋天的特色。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采访警察叔叔》一课为例,我收集了一些在交通事故中受残疾的儿童的一些资料照片,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一幅幅地看,在同学们的一阵惊讶声中,紧接着说:“看!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便会造成交通事故,重者丧失生命,轻者致残。这给我们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损失。”再播放几位同学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电脑动画。然后提问:“正是由于这样,才会酿成惨剧,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呢?”这样揭题的话,会使学生内心受到巨大的反响,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迫切想了解课文教给学生的道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且虚拟“通过十字路口”,学生自主操作,结果屏幕上出现了行人违规或司机违章引发的事故,面对刺激强烈的事故画面,学生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严守交通规则,顺利通过十字路口。虚拟技术不仅使教学内容由间接走向直接,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情境体验中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工业文明时代,大机器生产带来了信息的群体化生产,统一的教材、刊物、电视等传输工具使各类知识以相同的程序输入了千千万万学生的头脑中,教育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思想品德教学也概莫能外,统一目标、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知识获取方式,使学生成为“大批量生产的标准件”。我们并不否认这种共性的教育模式在学生品德形成中所具有的塑造和影响功能,但它并不全然适合学生品德的生成。“德育过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价值性的环境或影响,但这一环境或影响起作用的先决条件乃是德育对象接受这一影响的内因。德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德育对象自身在道德等方面不断建构的过程。”建构的过程包含着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道德情感、道德理解,具有个性差异。而传统教学模式因其共性很少考虑个体的道德需求,忽视个体的心理积极性,藐视个体存在的价值,形成“封闭、保守、划一的学科中心主义,与沸腾的社会生活脱节,与知识更新速度脱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的人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思想品德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在多媒体教学下找到了解决的契机。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能自主安排的学习环境,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驰骋,不必完全受共性教学模式的制约。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自由地调用信息资源,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速度自定学习步调。主动参与网上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去重组或建构新的知识。这种方式增强了教学的个性色彩,赋予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空、内容、方式、数量等方面的自主权、调控权,促使了传统教学中心的转移,即由教师转向学生、由对教的重视转向对学的重视,教学因而是由生产大批量标准件的“共性化”向着生产量身定做“产品”的“个性化”方向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崭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对于思想品德教学的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它是一种新生事物,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思品课教学实际,合理适时地运用,才能真正做到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论教育发展大趋势》
《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
《学校道德教育原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