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教育媒体在数学课堂中散发光彩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陆娴静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而现代教育媒体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是解剖抽象复杂性数学知识的有力手段。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是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的革命。它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强度,增大信息密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人人发展。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良好情感环境。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满怀喜悦地去学习,而且还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低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我先在屏幕上以较快的速度,滚动的形式连续不断地出示了一排平面图形,让学生统计出每种图形各有几个。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小,没有一个学生能统计出正确答案。接着,我放慢速度,可学生还是不能进行准确统计。最后,在学生的要求下,再次放慢速度,并且我要求他们思考,在学习小组中,你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统计出正确结果。学生们很快发现可以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人统计一种图形。通过这种紧张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积极,情绪高涨,而且体会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又如在教学“行程问题”的实际问题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行程问题”的几种情况,我首先请两个学生演示了一下相遇、相背以及同时从同一点向同一个方向行驶这三种基本情况,接着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人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等。媒体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并提问:怎样求两地相距的距离?这样便于学生理解相遇问题。又以同样的方式演示了向背而行的形式,学生也能很快求出两人相距的路程。最后在多媒体帮助下,对于同地同时同向求两个物体之间距离这类行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及相距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

创新教育理论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限制,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课堂上再现,运用多媒体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我在教学完“圆的面积”这一课之后,设置了这样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学生检测面积知识的学习情况。屏幕上显示一个八卦图,一半白色,一半黑色。,让两个小的半圆的半径闪烁,表示长度相等,让学生开动脑筋讨论,两种颜色的图形哪个面积大?学生通过思考后说: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因为其中的一半正好是一个半圆,两个小的半圆的直径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可以把突起来的小的半圆旋转、移动到凹陷下去的部分,这样一个不规则的八卦的一半就是一个半圆。根据学生讨论汇报的结果,屏幕展示旋转、移动的过程,发现两个不规则的图形正好都是一个半圆,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屏幕再展示:把这个八卦的一半也通过旋转、移动到另一半上,结果两个图形完全重合。学生正确的结果得以验证。这样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了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加深数学概念理解。

引入概念是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入”下,依据已有的教材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再认和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过程,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而猜想也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强大动力,因此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和“圆柱的体积”时,如果直接利用教具,剪拼图案,有时难以细分,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而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我先让学生猜一猜:屏幕上先出示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面积相等),问学生:哪个图形面积大?先让学生讨论,学生意见不统一,然后用“转化”的方法通过割、移、拼的过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可以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而这一过程在学生的思维中比较抽象,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展现出来。拼: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梯形的面积。最后得出梯形面积可以通过(上底+下底)×高÷2计算。

在电脑屏幕上割、剪、移、拼,把这过程展现在学生在眼前,激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空间,思维得到启发,学生在感受、体验、搜索中学习知识,促进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了兴趣,营造了创新的氛围。由此可见,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理解的坡度,难点得以突破,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兴趣。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突破数学教学难点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做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并且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我在教学“认识角”这一课中,当学生对角已经有一定的初步认识后,让他们比较钟面上由时针和分针组成的两个角的大小。起初,大家都纷纷通过肉眼观察、猜测,发表自己的意见,结论不统一。这时,我首先在屏幕上用不同的颜色抽象出时针和分针组成的两个角,接着,把其中一个角旋转平移到另一个角上,让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让学生观察另一条边的重合情况。这样,教师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采用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演示,借助其丰富的表象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突出了其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中,我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水平线,使学生看后马上就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样的线叫射线;然后用不同色彩分别在射线上闪烁出第二个亮点和两亮点间的一部分,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接着将左边一个端点向左延伸,告诉学生,这就是一条直线;最后将直线向左右两边适当延伸后,问学生直线还可以向两边延伸吗?引导学生想象出直线无限长、不可度量、没有端点。

总之,电教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声、光、色、形兼备,静动结合等诸多优点,的确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益。但是,多媒体技术再好,也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乱用和依赖多媒体技术我们一定要更多地关注教材,关注学生,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要关注教法和学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选取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