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课题”探究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研究 课题方案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夏俭执笔 一、课题的背景 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日趋深入,但是现在的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在规定的课时内,不能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科分得过细,导致学生得到的是一些肤浅的、零碎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所以我们主张从学生的兴趣和实践经验出发,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把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个小课题的提出和解决当做学校教育的中心,把“实用”作为活动的主导因素,把教育当做是对生活的适应。其实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应该能够做到互相联系、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为共同的培养目标服务。开展小课题式的教育活动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整体发展的教育模式,纠正学科教育中存在的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些弊端,在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改以来,我们就开始了“小课题活动”的探索和实践,做了不少案例,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实践表明,在小学开展小课题学习是非常有必要、非常有价值的,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替代不了的。因此,我们组织开展“小课题”探究活动,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理性思考 (一)概念界定 “小课题”,即对学生而言它是一个比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它具有一定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小课题”教育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解决这些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学习活动,“小课题”教育活动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目标 1、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获得积极体验,培养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乐于创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乐于交往的团队精神。 (三)研究原则 1、专题性 “小课题”教育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个小专题的提出和解决所展开的学习活动,是以“问题”为重要载体的,而且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具备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自己选择和确定,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对某一自然社会现象的探索。 2、开放性 由于要研究的课题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而且学习方法、途径也各异,最后形成的结果也必然千差万别,因此,“小课题”教育活动必然是开放性的,无论在时间、地点上,还是在内容、方式上都是多元丰富的,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主体性 “小课题”教育活动是学生自主独立探究为基础,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为前提的。在学习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到结论的得出,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4、实践性 “小课题”教育活动强调的是用科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环境,在生活中探索自然奥秘,因此,学生必须亲身参与实践,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研究内容及措施 (一)小课题活动项目设计的研究。 要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关键是要引导学生选择好研究的项目。为了避免学生一味地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遭受过多的挫折而丧失继续探究的兴趣,因而我们将组织学生对以下几方面进行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学生提供探究的主题,再让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其中确有能力进行探究的专题进行研究。
(二)小课题活动模式的研究 1、基本模式: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模式、“实践探究”模式。 “调查研究”模式。 流 程 操作要点 确定专题 由学生自主确定(如是以小组开展的活动,则可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注重兴趣性。 制定方案 根据自己实践研究能力制订。注重切实可行。 搜集材料 运用网络、实地调查等方式。注重真实性。 分析归纳 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注重科学性。 调查报告 包括对调查专题确立、目的、过程、方法、结果的内容。注意突出全面性与重点性。 评 价 组织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侧重对调查过程参与态度与调查结果的评价。关注过程性。 “实践探究”模式。 流 程 操作要点 确定专题 由学生自主确定(如是以小组开展的活动,则可采用投票的方式决定)。注重兴趣性。 制订方案 根据自己实践研究能力制订。注重切实可行。 实践探究 根据方案开展活动。并及时记录实践发现与体会。关注体验性。 总结交流 关注实践发现与过程中的体验。 评 价 组织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侧重对调查过程参与态度与调查结果的评价。关注过程性。 (三)组织管理形式的研究。 1、时间安排。本课题研究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课余与节假日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但我们还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方法与技术的指导与引领,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作交流评价。 2、组织形式: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与个人独立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3、学习评价。 (1) 运用卡片进行评价 ①活动过程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评价者由学生家长、同伴、教师组成,以同伴的评价为主。
②成果评价,以学生评价为主,着重评价学生在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记录袋评价。 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两类评价卡、优秀小论文、典型作业、观察日记、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记录等。 四、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以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文献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实验研究和经验总结等,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形成校本化的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案例。获得开展小课题活动方面的可行性及主要经验。 1、文献研究法。在研究初期与研究过程中,收集有关资料深入学习理论,在理论指导下研究组织学生开展教育“小课题”活动的流程和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根据实施方案,中、高分年级段开展研究工作。 3、个案分析法。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五、研究计划 1、建题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 (1)建立课题组。(2)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现状,确定课题。(3)讨论、制订课题方案。 2、调查研究阶段(2006年6月-2006年7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从事探究活动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探究的不利因素等,修正方案。 3、实验研究阶段(2006年9月-2007年9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展开实验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1)分析整理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3)课题成果汇编(4)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 (三)最终研究时间2007年12月 六、研究组织 1、组织 组 长:蔡小玉 副组长:夏俭 薛虎 组 员: 中年级组专题的实施和研究小组: 蔡小玉 夏 俭 钱云涛 严雪平 张 怡 王春华 高年级组专题的实施和研究小组: 孙亚珠 薛 虎 戚秋月 董福娣 张春华 后勤保障:张国伟 朱承永 网络支持:夏 萍 七、成果形式 (1)“小课题”探究活动资料专辑 (2)建立教育专题研究网 (3)学生活动的图文资料、调查研究报告集 (4)学生发展状态的测试报告 (5)典型的“小课题”探究活动方案、案例例选 (6)学生科技论文集
主要参考文献: 靳玉乐的《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郭玉英的《从传统到现代——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