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 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浙江嘉兴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郭东良
     <内容摘要>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式,向以单纯地接受知识为主的传统接受式学习方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挑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途径。为此,近年来我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锻炼,在研究性学习中成长,在研究性学习中自主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小课题研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同时,江总书记在谈到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应负的特殊使命时这样强调:“每个学校,都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作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它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际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这是一个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的课程教学领域,它切合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当代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产物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为此,近年来,我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对开展小课题研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一、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确立小课题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以探究的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小课题的选择是研究的关键,所选的课题是否合适,对研究活动是否能顺利开展取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当代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切关系时,才是有效的。因此,我要求学生选题一定要从自身的生活世界入手,可涉及自然、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使研究具有一定的活力和潜力。
     1、生活类课题。我积极引导学生把这类问题转化为课题,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如学生确立的“我校学生双休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叔同学生压岁钱的调查”、“同学不完成作业原因的调查”、“学校课桌椅的调查与设计”等课题,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之中。

     2、社会类课题。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和发现解决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质疑和探索能力,同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如学生确立的“平湖市古树名木现状的调查”、“平湖市特色产业(童车业)的调查实践”、“关于农村燃烧稻草的环保调查”、“关于民房建筑方式对家燕筑巢的影响之研究”、“水仙花花期控制的研究”等课题,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3、学科延伸类课题。我始终认为在各学科教学中隐藏着不计其数的小课题研究资源,若我们是一个有心人,必将会收益多多,感触多多。我经常鼓励学生将各学科学习中碰到的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如“我们喜欢的汽车”,就是学生学了生活与劳动学科《制作笔筒》一课后,组织的一次研究活动;再如“我对赵州桥的研究”、“有关白色污染的调查”、“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的影响之研究”、 
    “早餐中的数学”等课题,就是在学习有关学科后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活动。

     二、让学生制定方案,明确研究的过程
     研究方案是小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保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论证和设计工作,使学生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必将为以后顺利的开展课题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1、课题小组独立制定活动方案
     我引导队员搜集、吸收相关的有用信息,进行学习借鉴、迁移运用,为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制定一份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简要地说,我要求学生在课题实施方案中写明三项内容:一是要研究什么?即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是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是实施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可以根据研究的目标,将研究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操作性很强的探究活动方案。二是怎样研究?即研究过程的设计。包括研究的工作步骤、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时间安排、研究的方法等。三是预计最后的研究成果是什么?是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还是科技小论文。
    2、组织开展课题论证、展示活动
     各小组提交课题活动方案,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讨论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因为不是每个课题都能实施研究,也不是每个课题都有研究的价值,所以要让学生阐明选题原因并展开充分讨论,一方面让学生明确自己课题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意识到自己的身边原来有那么多问题值得研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在展示课题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学生的课题具有独创性,应该表扬;不具独创性,同样给予鼓励。通过展示和讨论,师生共同对所提交的课题进行筛选与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好奇欲望、探究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为下一步具体实施研究计划奠定了基础。

三、让学生学会探究,体验小课题研究
     探究是小课题研究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让他们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我专门安排了一节小课题研究指导课,着重对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做好研究记录以及记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随后,各小课题研究小组积极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平时课余时间,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以极大的热情,走街串巷、跑书店、逛市场,拍照、测量、采访、调查、取证,深入研究着各个课题,个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

    如六年级七位学生进行了“平湖市古树名木现状的调查”小课题研究。他们3次前往市园林管理处请教专家,查阅资料。经过了将近一个月5次的实地调查研究,他们跑遍了平湖市的各个乡镇,掌握了每一株古树名木的第一手资料,拍摄了344张照片,行程300多公里。每一次实地调查,都令他们感触多多。
    六年级五位学生搞了一个“我校同学双休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小课题研究,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和去图书室查找了有关收看电视的资料,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表:①你喜欢看电视吗?②双休日你每天看多少电视?③你每次看电视多少时间?④你认为看电视会影响你的学习成绩吗?……他们利用中午空闲时间对全校283名中高年级同学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双休日他们还到市眼科医院采访了眼科专家。最后向全校同学提出了如下建议:双休日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应以1—3小时为适宜,千万别超过3小时,每隔半小时左右让眼睛休息一下。平时多收看一些新闻节目、科技节目和文学类的节目……

     四、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和总结小课题
     郑板桥对写作要领有句名言:“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结晶。当队员按研究方案完成了系列研究活动后,我及时指导学生将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调查、访问、阅读、查阅资料所搜集到的所有信息资料,进行主次分明地梳理、分析、归纳和提炼,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题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这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在撰写结题报告时,至少体现四个方面:一是背景说明,包括小课题提出的原因和研究的目的。二是具体安排,有任务分工、研究时间和研究方法等。三是研究内容、措施及结果,这是需要重点详写的部分,应内容充实,证据确凿,结论正确科学。四是建议或倡议,既有独到的见解和改进的方法,又针对性强,让人看了信服,便于他人改进创新。撰写完课题报告后,研究小组成员经过共同讨论,反复修改,反复锤炼,在精雕细刻中力求创新,不落俗套。

      我除了让学生以课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小课题研究的成果外,还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的真实感受、体验,用小报、情景表演、小品、故事、朗诵、演讲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情绪高涨,颇为喜欢。
      经过一次次的小课题研究,学生们基本掌握了研究的方法,熟悉了研究的过程。近两年,我指导学生撰写了10多个小课题研究报告,其中“我校学生双休日收看电视状况的调查报告”、“平湖市古树名木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民房建筑方式对家燕筑巢的影响之研究”、“废电池浸出液对鲫鱼的影响之研究”等5个小课题研究报告在平湖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均获一等奖,其中有3个课题研究报告在嘉兴市级获奖,2个小课题研究报告在《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上发表,1个小课题研究报告在《动手做》举行的第六届“动手做”大赛中获一等奖并发表。小课题研究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科学探究意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能力,收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


     五、让学生学会评判,科学鉴定小课题 
      评定学生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是研究性学习的形成和展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使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的思考,同时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申辩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学生们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传播媒体获得大量的信息。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储备、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深度,学生很可能会超过教师。因而在小课题研究的评判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优势和特长,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判,促进他们主体意识的形成,真正做到以评判促完善、以评判促发展。
     我指导学生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让学生主动调整、扩充小课题,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考核、评定小课题研究成果和申报工作;每学期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为同学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在小课题评判过程中,我先让各小课题研究小组结合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由“小课题评委会”进行总评,结合我的建议得出科学鉴定,并对每个同学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命名,如“调查能手”、“创新大王”、“研究新星”、“探究勇士”、“考察带头人”等,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就感。

     总之,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制定、自主探究、自主评判、自主管理小课题研究,更加从理性上懂得了科学探究的内涵,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们以后遨游长空,劈波斩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  廖先亮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9
2、《小学探究型课程实施案例选编》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小学探究性学习实验课例》   叶平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6
4、《山东教育》  2001年7-8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