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广州市番禺区大岗中学   梁国球

 

一.问题的提出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高中生物教材的5项专题研究项目:1.调查近期报刊杂志的媒体对生物学信息的报道,并写出专题报告;2.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3.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4.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人的影响;5.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并在班上交流。它要求学校在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新世纪,该套教材将向全国推开,研究上述内容的教学模式,对推行新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开展高中生物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概述

(一).含义

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是把学生分成小组,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实验研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专长,从而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发挥潜能,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最终能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成为独立探求真理的主体。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理论阐述,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它以学生掌握知识,实现内化,获得发展为目的。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为特征。它要求在教学中不但要营造教学互动、协同活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而且更强调在教师组织下学生的主动探索、积极思维、自觉操作,把知识内化为自我的素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教育应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发展和弘扬学生的内在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它要求教学应该让学生生动地参与学习,积极地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愉快地体验,自觉地行动,从而实现把人类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的知识,把蕴含于知识中的社会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品质,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在活动中养成独特的主体型人格。

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力图构建一种平等交往,协同活动,注重弘扬学生个性,发掘学生各种潜能,鼓励创新,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主体型人格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理论和主体性教育理论提出的要求,有利于推动两者在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

(三).目标

通过构建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达到发展整体素质,并逐渐形成主体型人格的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1.学会学习:能把已有的知识内化为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地探求真理,并在教学活动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2.学会做人:乐于交往,关心他人和集体,有同情心、责任心、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

3.勇于创造:包括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主体型创造性人格(有好奇心、挑战心、独立性、坚韧和求异性等)的发展。

(四).模式程序

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程序由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发现→总结概括等5个阶段组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发现问题

启动探究欲望

引疑、激发兴趣

提出假设

进行尝试性解释

指导学生逐步迈向真理

设计方案

理性思考、谋求策略

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步骤

探究发现

依靠实验(调查)获取资料

点拨铺路、及时反馈

总结概括

验证假设、归纳概括

引导得出科学结论

(五).特点

1.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富有潜力的、具有主体性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被动承受教学活动影响的客体。它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创设各种环境条件与氛围,让学生热情地参与,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需求,自觉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发掘学生的潜能

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独立探索,追求真理。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勇于提出创新观点,反复探索、论证,让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3.注重学生的知识和品质的内化

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开展实验研究,从中体验和感受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求真理,并在实践中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引导,加以培养,让学生自觉地把蕴含于知识中的社会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内化为尊重事实、服从真理、客观公正、精益求精、创新、协作、奉献的个人品质。

(六).适应范围

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适用于开展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等研究活动教学。

三.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一).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参与,主动、独立地探索,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习潜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

(二).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改良传统的师生关系,加强合作和交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改良,内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使学生富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四).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要求学生大胆假设、细心观察、严谨论证,这就培养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收集、处理、分析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

(六).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根据人才预测学的观点,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整体素质好、有特长、有个性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力、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责任心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而具备上述素质的人才正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学生小课题研究活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学会《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上海教育1999年第6期。

2.聂衍纲:《论主体性教育思想及实施》广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

3.郑其恭:《教学模式研究引论》教育导刊1996年第4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