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
发布时间:2014-03-0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ej9577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一

过年人们为什么总要贴——春联

 

每逢过年,我都会贴春联,我也知道,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成。每到这一天,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门上都有一幅大红春联,那你们知道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吗?那就快点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多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的《燕京时岁记》上面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任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昶令学士章逊是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方门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才由桃木板,改成了纸张,所以叫做“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大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后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出城,还亲自题春联。

经时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二

除夕——年夜饭吃什么?

 

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繁忙,人们总是希望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中,和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年夜饭也叫作“团圆饭”,是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当然,我们会特别开心,因为可以吃大餐,吃完以后又可以拿压岁钱,万岁!说到年夜饭,大家知不知道年夜饭吃什么?为什么要吃这些?

吃年夜饭,是过年家家户户最热闹、最快乐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一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冷盆、大菜、热炒、点心。还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二是鱼。火锅沸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在新的一年里好彩年;龙虾、爆鱼等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享油”。最后一菜多为甜食,祝福在往后的日子里能甜甜蜜蜜。这天,即使是不会喝酒的人,也多少要喝一点。远在他乡的华侨,这一天,你如果没法回家,那么你的家人会给你留一张位子,多摆一双筷子,一只碗,以表示对你的尊敬。

这些菜也有个好听的名字,比如说“吉利虾”、“年年有余”、“步步高升”、“十香如意菜”……我家也炒了其中的几个菜,结果咧?是一扫而空。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三

长辈们为什么过年总要给晚辈发——压岁钱

 

今天是除夕夜,想必大家一定在家里或者是饭点等着吃年夜饭了吧,大家吃完了年夜饭,一定忘不了一件事——那就是收压岁钱,那你们知不知道压岁钱的来历呢?

这还要从古时候说起。每年除夕夜,长辈都会给晚辈们压岁钱。而它为什么叫做“压岁钱”呢?这与“年”脱不了干系。

传说“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兽,到了除夕夜便出来伤害老百姓。老百姓们为了躲避“年”的伤害,每到寒冬腊月,人们都要储粮备菜。到了除夕夜,人们在自家门外贴上春联,放鞭炮,用来吓跑“年”。“年”一无所得。只得回到深山之中,于是老百姓们就可以安安宁宁的过年了。

但是,父母为了保证自己的孩子不被“年”伤害,就用钱“赌赂”它,以使孩子逢凶化吉。长辈们在除夕晚饭后,拿出一些装在红包里,塞在枕头下面。这钱如果第二天还在,便说明孩子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这钱就叫“压岁钱”。不过,现在的压岁钱已经有了崭新的含义,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期望。压岁钱也不一定都是现金。但有时,长辈们直接给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礼物。

直到今天,这个传说和这个习俗还一直流传着。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四

过年人们为什么总要——放鞭炮

 

今天是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被劈里啪啦的鞭炮声给吵醒了。我到阳台上一看,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啪”的一声,把我吓了一跳,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放鞭炮呢。说到放鞭炮,大家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号?

这也和“年”有着巨大的关系。传说,“年”的吼声像雷声那么大,行走得像风一样快,它还吃人和野兽。于是,天神就把它关进了深山老林,一年只准许它出山一次。人们都非常害怕“年”出山,不过人们又发现,“年”非常害怕响声和红光,因此人们就用鞭炮来吓唬“年”,使它不敢来吃人。到了后来,放鞭炮就完全是为了热闹,增加节日的气氛了。

实际上,放鞭炮是从晋朝开始的。原来,每到农历新年,农民们喝“春酒”,祝“改岁”,尽情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晋朝的时候又增加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烧一堆堆大火,将竹子放在火里面烧,会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使节日气氛更浓。到了清代,过年放爆竹,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更加热闹了。

直到今天,这个传说和这个习俗还一直流传着。听!“噼噼,啪啪”外面又有人在放鞭炮啦!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五

过年为什么人们总要吃——饺子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你知道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吗?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喜欢,民间有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来可缺少的佳期肴。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的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包好,待到半夜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传土造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就冻掉了,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的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是同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把饺子放在粉丝汤内煮。然后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

 

 

“中国过年习俗”研究日记之六

过年人们为什么总要——拜年

 

过年了,大家一定免不了走亲访友,也叫拜年,说到拜年,大家知不知道过年为什么要拜年呢?

节日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们叩岁;而贺年是向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亲朋好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贴”,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这两个字,既为盛放飞贴之用。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左邻右舍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一些吉祥话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方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等。

 

 

 

 

 

 

   

 

快要开学了,同学们也都长大了一岁,在新的一年里,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好新一年里的功课,力争取得好成绩,做个合格的毕业生。

以下是我对“中国过年习俗”研究与调查的几点总结:

1、中国人过年都喜欢红色。你看,春联的背景颜色是红色的、鞭炮外观的包装也是红色的等等。

2、中国人过年喜欢热闹。比如说:吃年夜饭,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笑笑,有多热闹呀!大家去拜年,和自己的叔叔、阿姨、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聊天,说说话,又是一幅热闹的景象!

3、中国人过年吃得比往常多。就说我家吧,年夜饭上,有许多菜,到了最后,剩下的菜是寥寥无几,而且零食也吃的特别多。

4、另外,我们可以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知道2006年贴春联和吃年夜饭的人家最多,而发压岁钱、放鞭炮和拜年的人家屈居第二,最后吃饺子的人家最少。

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是否可以找到答案:为什么有些人家过年不吃饺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