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起因: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下课了同学们走向阳台,呼吸新鲜的空气。突然,同学们惊慌地告诉我,学校的西南方着火了!我闻讯赶忙走向阳台,只见学校的西南方一股股浓浓的烟雾不断地顺着强烈的西南风往我们这边飘,而且还夹杂着一股股刺鼻的气味。顿时,空气中迷迷蒙蒙,美好的春色也随之黯然失色。“老师,是着火了吗?”“是工厂爆炸了吧?”……天真的孩子不断地追问着。我严肃地对大家说:“是我们西边离我们只有千米之遥的大众钢铁厂和中钢集团公司放出来的废气。”“他们为什么要放废气?”“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为什么这么脏?”“这种气体对人有害吗?”……好奇善问的学生们对我穷追猛问。我看着他们,一改平时有问必答的习惯,一声也不响。看他们一个个急得像猴似的,我觉得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时机来了,因为此时的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 二、研究活动的开展 (一)观看录象,激发兴趣 下午第二堂兴趣活动课,我从资料库中找到了有关钢铁生产的动画。我带学生来到多媒体教室,观看了钢铁的生产过程,并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在这个过程中,要放出许多有害气体和粉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什么气体?“为什么要释放这种气体?”“这种气体对人体有哪些危害?”……面对学生许许多多的问题,我坦然地耸耸肩,向学生老实“交代”:“因为这要求接触到许许多多的专业方面的知识,戚老师也说不全面。”“我爸爸在钢厂工作,我们去调查了解。”“我们去查资料。”“我们去请教自然老师。!”……于是一个个研究小组宣告成立了。 (二)采访调查,实践探究 同学们先后成立了采访组、实验组和资料收集组,几个小组进行分头行动。毛蕴、顾红飞、谢倩、梅夏亮、朱炎青等钢厂子弟组成采访组,星期五下午活动课,他们拿着录音机和照相机来到钢厂。虽然爸爸、妈妈都在钢厂上班,由于钢厂结构庞大,人员复杂,他们预先没有联系有关人员,采访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人选,一般人也说不大清楚,因此,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出击,垂头丧气地收工。 “失败是成功之母!”望着一群像打蔫的庄稼一样的孩子,我鼓励着他们,他们聘我做他们的“军师”。于是我与连铸工程师徐和平、化验室主任秦建忠进行了联系,请他们向孩子们介绍有关知识,并确定了采访的时间。这次采访,他们取得了成功。他们了解到,为了减少钢铁的脆性,对钢铁中二氧化硫的含量有一定的要求,其中有一道工序——用粉状的石灰造渣,石灰与二氧化硫反应,产生硫酸钙。这就是去硫的工序。但还有一部分二氧化硫在放钢的过程中释放到空气中。另外,炼钢需要用大量的煤,在燃烧和运输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粉尘挥发到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粉尘是钢厂的主要污染物质。小记者们成功地采访到了第一手资料,他们个个神采飞扬。 (三)积累资料,交流讨论 二氧化硫是一种怎样的物质?粉尘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资料收集小组频频出入图书馆,借来许多关于环境污染的书籍,大量阅读并埋头整理他们需要的内容,在书中收集资料,针对性不是很强。一部分同学去粘上了微机老师夏老师。夏老师耐心地引导他们上网浏览,使用有关网站的搜索功能,他们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资料。 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信息资源的海洋,通过交流,大家了解到许许多多有关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危害性。 如:二氧化硫是冶炼企业产生的主要有害气体,它数量多、分布广、危害大。当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001%时,人就会呼吸困难,不能持久工作;达到0.04%时,人就会迅速死亡。粉尘中不仅含有碳、铅等微粒,有时还含有病原菌,进入人的鼻腔和气管中容易引起鼻炎、气管炎和哮喘等疾病,有些微尘进入肺部,就会引起矽肺、肺炎等严重疾病。触目惊心的数字,震撼着孩子的心灵。为了增强说服力,他们还到实验室做了实验。在薛老师的指导下,把硫磺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硫气体,在把这些气体放入罩着雪松盆景的玻璃罩内。雪松对二氧化硫气体十分敏感,(这也是学生查到的资料。)不多时,正在长新梢的雪松针叶发黄、变枯。二氧化硫和水结合就会产生酸雨,而酸雨的危害大家是非常清楚的。 在事实面前,孩子们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关心家乡,从我做起”、“救救我们自己”这些激动的话语不断在学生的研究性作文中出现。 对粉尘和二氧化硫的危害大家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安排了一堂活动课让孩子们交流资料、信息,全班同学触动很大,大家的社会责任感被激发了出来。 三、研究的成果 该怎样防治这些危害呢?又成了孩子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再一次进行资料的收集、研究,发现许多植物能吸收粉尘和有害气体。(如:1公顷的柳杉每月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公斤。上海地区对一些常见的绿化植物进行了吸硫测定,发现臭椿和夹竹桃不仅抗二氧化硫能力强,并且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也很强。臭椿在二氧化硫污染情况下,叶中含硫量可达正常含硫量的29.8倍,夹竹桃可达8倍。其它如珊瑚树、紫薇、石榴、厚皮香、广玉兰、棕榈、胡颓子、银杏、桧柏、粗榧等也有较强的对二氧化硫的抵抗能力。再如:植树后,树木能大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粉尘,树木吸滞和过滤灰尘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树林枝冠茂密,具有强大的减低风速的作用,随着风速的减低,气流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有些树木叶子表面粗糙不平,多绒毛,分泌粘性油脂或汁液,能吸附空气中大量灰尘及飘尘。蒙尘的树木经过雨水冲洗后,又能恢复其滞尘作用。)于是他们把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写了研究性作文《净化空气的能手》《绿色哨兵》《监视三废的眼睛》等。同学们再进一步结合前面的采访和实验,写成范围更大的调查报告。并把这些作文做成小报,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来,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再把这些画面美丽、内容详实的报纸送到镇委宣传橱窗,引起全镇人民的重视,向全镇人民提出倡议:积极种植这些能吸收有害物质的植物,争取把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另外,同学们分别还给两个钢厂的董事长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他们的调查报告。请求他们在生产的同时,更要注意环保。 做了这些宣传活动后,我们师生首先开始了行动。我们积极地植树种花,校长也号召全校师生植树种花,每人至少种五棵。于是,许许多多的家长也被动员起来,“关爱家乡,从我做起”的行动蔚然成风。
活动点评: 通过小课题研究,我们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得出了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案和建议,进行了社会宣传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这样,较好地把研究性学习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使得三类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既达到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又达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发展目标。 责任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人说,现在的学生:待人不和谐,对物不爱惜,对己不克制,遇事不努力。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自身的成长,在实践中增强责任感。应该说这种责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二是对自己的成长环境即社会负责。通过以上活动,强烈地表达了学生对生存环境的一种忧患意识,也增强了一种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