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 路程艰难的“回归”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琅琅读书声传入耳际,自7月下旬起的每个周六,就有一些孩子到北京“知道国学馆”进行长期、免费的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由北京海淀购书中心与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联合开办的“知道国学馆”,将作为购书中心的一个特色经营项目长期固定下来。 据粗略估算,目前我国内地有300多万儿童参与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倡导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等已经产生了相当影响。主办者从公益机构发展到街道办,如今又有书店参与其中,经典诵读似乎在慢热中呈现出红火趋势。但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类似的国学试验班等难以为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首先是教材和教师问题。所谓“皓首穷经”,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选择、把握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胡适为青年学子开列国学必读书单,“一不小心”就开列出上千部典籍,为此还受到梁启超的讥评。可梁先生斟酌再三,也列出30部典籍,还一再称不能再少了!国学启蒙,教材、教师的选择对于孩子们来说相当重要。是纯粹的诵读传统文化经典,还是配以一些生动的课程,如“编磐”“拓碑”“智趣游戏”等?教师多为志愿者,是幼教的老师还是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博士生更适合教授课程?他们是否需要培训,如何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环节的处理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诵读的效果。 其次是对学习的认识问题。大多数经典诵读活动主办者的设想是“通过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启蒙教育,在1至2年的教育活动中,指导孩子们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日后成长奠定正当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如今的国学启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世俗化的理解。经典诵读虽然主要面对青少年开办,但家长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据北京安定门街道对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希望孩子在国学馆中学到什么”的问题时,家长写的是“希望老师要求严格点儿”“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提高智力”等内容。相当一部分家长对于“国学馆”的要求与对于诸如“少儿英语剑桥班”“钢琴班”之类的要求没什么差别。这样的“解读”与开办者最初的设想差距不小。 再就是较为突出的经营管理问题。国学班在一些地方没有坚持下去,这与主办者的指导思想、活动形式有很大关系。经典诵读通常是公益事业,每个孩子身上的唐装、手中的经典教材都是免费提供的,辅导老师也都是热衷此事的义工。但这种公益事业仍然需要经费、人员来维持,恐怕难以长期为继。毕竟,我们置身于市场经济,经济的规律很难违背,虽然它有时很难被接受。 以去年4月开馆的北京安定门国学馆为例,安定门街道与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孔庙联合创建了这一全市首家“国学启蒙馆”。38名身着唐装的学前儿童向5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学者行拜师礼的场景让人感慨不已。不过,仅仅依靠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财力,其办学前景是否乐观? 北京海淀购书中心副总经理蒋琬文计划,将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深入到家庭、社区,不但为青少年、成人授课,还将开展家庭经典诵读活动,并组织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经典诵读儿童、家庭等优秀分子参与海内外的交流活动。 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认为,古代文化经典诵读关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今年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传统经典文化的内容比过去多了近一倍。让孩子从小阅读国学启蒙读物,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很重要,这对于改变社会风气也很有好处。但他强调,时代变了,与其谈传统文化的传承,还不如谈“体会做人的乐趣”“修身”,或许更易于被孩子和家长理解、接受。 民间也悄然出现了自发的“诵读工程”。据报载,在湖南省平江县五角山下的简陋农舍里,三五成群的学生围坐在几张用门板搭成的书桌旁,“教老书的”两鬓斑白的老先生,在孩子中间穿来穿去,教授古文、书法、诗词等。这种古诗文教授形式被称做“私塾”。“新书读了可以去搞事(工作);老书读了晓得做人。当农民学会做人更重要。”一位老农这样谈送孩子读“私塾”的原因。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