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教育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tangyoufen
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道德教育方法之一的经典诵读,是近几年来才逐步兴起的新事物。根据一些地方地实验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有关这个方法的理论,社会上多有论述,大家很容易便可找到和参考,所以在这里就不深入展开了。下面,我们只对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课本选择的问题。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儒、道两家的思想占很大的比例,具有重大的影响。选取这两家的经典著作来进行诵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现在,大家多采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道德经》几种。《论语》和《道德经》可以说是儒、道两家的精华所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代表之作、源头之作,是非常适合诵读教育的。如果在这两本书中再做一个选择的话,我们则比较倾向于将《道德经》作为首选。为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论语》的文字比较华丽,读起来比较绕口。而《道德经》文字简朴,语言精炼,更容易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和背诵。
    2、《论语》并非是孔子所著,而是他的学生根据记录整理汇编而成。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后人整理汇编之时,因为个人地理解、体悟能力各不相同,难免会有疏忽、遗漏、错误。可能会存在有违孔子本义之处。而《道德经》则是老子亲著的,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老子对道德理论的理解和体悟,不存在有违本义之患。
    3、儒家的思想偏重于对礼的修持和遵守,过于强化了礼的作用,没有将礼升华到上德归道的层次。整部《论语》可以说是对礼的条文化,强调人必须遵守礼的规定,忽视了心修的重要性。在短时间内,这种方式对人们道德的提升,是有效果的。但时间一长,弊端也就显现出来了。由于忽视了对心地磨练和修养,只是被动地遵行礼的标准要求,没有从心灵的深处真正地产生共鸣,就会出现一些假道德的现象。自己明明知道这样做是有违道德的,但是由于经受不住私心私欲的诱惑,而想方设法的用形式上的道德来掩盖不符道德的事实。这种现象可以说比比皆是。智慧出,有大伪呀!而《道德经》地论述,一上来就抓住了对心地修养,要求人们首先要清除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的、清静的、淳德的状态,这样一来,人们也就自然的会遵从道德而行了,这就是自然无为的妙用了。《道德经》是一部直指心源性海的道德教育的教科书,必将会对人们道德修养提高产生巨大的、明显的作用。以《道德经》作为诵读的教材,效果最明显也最稳妥。
     4、《道德经》问世两千多年,被尊为天书哲学诗万经之王。她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传统文化的科学宝库。她包含着无比宏大的宇宙真理,蕴藏着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政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养生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广大领域,表现出中华民族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思维,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闪耀着光辉灿烂的东西,都可以在《道德经》中找到它的渊源。《道德经》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镶嵌在中华大地上;她又像滚滚黄河、长江,经流数千年而不息;她像阳光雨露,滋育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道德的光明,朗照神州,亘贯古今,通透着中华儿女的心灵,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由此可知,道德是中华之根,华夏之魂,我们民族之灵根深植於道德的基石之上。《道德经》是一部奇书,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自古至今各种注释千种以上。仅《八史经籍志》著录的就有230部。不仅学者志士精心作解,历史上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等皇帝,都曾专门为之作过注。毛泽东主席亦曾研读《道德经》,在他的著作里多处引用此经中的意境,尤其是《矛盾论》和《实践论》,无不闪耀着《道德经》的哲理光辉。《道德经》的光辉不仅撒播在中华神州,而且光照全球。(美)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盛赞道:在人类思想史中,它(指《道德经》)的确可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奇书,他称赞老子是孔子之前最伟大的哲学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科技史专家,他非常尊崇老子,并因此起中文名字为李约瑟,以与老子李聃同姓为荣。国外翻译出版《道德经》的各种译本已多达140余种,新译新注还在不断出现。其译本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仅英译本已多达40余种,已经超过了除《圣经》之外的任何其它书籍。由此可见《道德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巨大影响力,而且她必将在未来的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正是基于以上4个方面的考虑,所以我们倾向于将《道德经》作为诵读的首选课本。而《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可以作为辅助课本。这样,主次分明,整体把握,则会相得益彰,效果更好!
   二、儿童诵读经典的引导问题
(一)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从儿童心理及生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同生理发展一样,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出生后第一年大脑发展的速度最快,在此期间如果给予足够而合理的刺激,就会促进大脑的发展,如果缺乏生动的社会性刺激,为幼儿提供进行探索、操作和接受反馈的机会,就会阻碍他们的智力发展,以至影响以后的发展和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个人的智力发展,若以他17岁达到普通智力水平(算作100%)相比,4岁时达到35%4岁至8岁又增加30%,剩下的20%是在8岁至17岁获得的。可见早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早期教育要注意科学性。并不是单纯着眼于一个字,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期。这三个关键期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期,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在这三个关键性的年龄阶段中,有两个年龄阶段是处在学前期(3岁~67岁)。研究表明,学龄前孩子在言语、思维等方面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质变: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35岁是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人具备独立性的一个关键期。
  儿童经典诵读教育,就是抓住儿童身心发展中的这些关键期,进行相应的开心启智的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