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课题方案3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开展经典诵读,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课题设计

横林实验小学 邵丽萍 (执笔)

一、        课题的提出: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其博大精深、瑰丽灿烂的传统文化为华夏子孙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学作品是华夏文化的艺术奇葩,唐诗宋词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为一体,经文典故浓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智慧的结晶,蕴含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琅琅上口、音韵无穷、意境无尽。经典文学作品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中华民族特有精神基因,它曾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作为现代人,都是在新文化运动 后,现代白话文教学下接受的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因此,要阅读和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甚觉其难。只要稍有文化心态的人,在时下,多少都有一些文化忘宗的慨叹和忧虑。文化根基断裂的直接后果,可能就是礼崩乐坏。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滑波现象,已初显端倪。小学生犹如一张白纸,德性的养成正处于起步阶段,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慧思想体系,是千百年来吹沙沥金,去粗存精,最后才流传下来的对孩子进行立德修身发蒙启智教育的经典教材。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上分析,我们认为是最划算和高效的,在某些方面要远胜于当今的白话文教材。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在当今举国上下十分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在学校教育中认真地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教化意义,多少恢复一些经典的教育地位,蒙以养正,从少儿抓起,通过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留守住中华文化之根,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德行教化以更多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滋养,我们认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岚清同志说得好: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顾及民族承前启后的百年大计,要善于挖掘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为此,学校将以经典美文为媒介,引导学生开展“诵读经典,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传统文学精华世代传承,千古弦歌,后继有人,让绵绵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纳世界的活力,真正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二、        理性思考:

1、 概念界定:

1)、经典:经过历代筛选,最具价值的书,它具有典范性、权威性。

2)、经典诵读:有选择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开展诵读中国古今文化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如《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小学生必背古诗70受》《论语》《大学》《中庸》等名篇著作。

3)、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本课题的弘扬民族文化主要是指在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扬光大已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财富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2、 研究原则:

1)统整性原则

 经典诵读活动跟语文、品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有机融合,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了解中国灿烂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今后做人做事做学问打下良好基础。此外,经典文学教育还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于儿童学校生活以外的家庭中,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以整合一切力量,挖掘出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学生进行灌输、熏陶和引导。

2)陶冶性原则

经典诗文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教师要巧妙创设多种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诵读,产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理解、体验,以陶冶、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浑然天成”。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儿童喜爱民族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儿童感受体验,要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儿童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与此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和手段。

4)、发展性原则

诵读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通过努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经典作品,促进全面发展。

3、 研究目标:

(1)、弘扬民族文化。在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探索能提高小学生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效益的、比较成熟的诵读方法和实施途径。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在吟咏诵读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含英咀华,衔英佩实、浸明润昌、沐仁浴义。在小学生中强化民族文化根基并在新的时代使古老文化焕发生机。

(2)、培育人文素养。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以及思维、创新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加强诵读指导,传承华夏文化,使学生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全体实验班学生的人文底蕴。

(3)、加强美德教育。文化经典中蕴涵了丰富的育人道理和思想。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中,润化学生的心灵、形成自我反思和批判,认同美德,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广大的青少年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创新精神的21世纪的合格公民。

(4)、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熟读有高度价值的文化经典,是吸取人生智慧的最方便法门。站在巨人的肩上,可以迅速地启迪理性,对研究学问给予真理的光辉。科学知识的创新,不是仅靠数理化等学科就可以完成,而是建立在民族文化的底蕴上。

5)、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发校本经典阅读课程。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转变观念,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及实施策略:

1、   经典诵读学习内容及序列

根据儿童记忆规律合理选择诵读教材,形成对学生成长有启迪价值的系列校本经典诵读资源。

立足于学生的文学积累、情感熏陶、明理启智,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境界。以此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选文以儒学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构建教材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近现代涌现出的精美篇章。力求浓缩精华、体现中华文化神韵,拓展视野。在选文的篇幅长短,内容的难易、阅读与理解的指导等方面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课题组制订校本课程诵读计划。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中华民族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

2、   经典诵读的多种实施方略。

(1)环境渗透: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音乐情景: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经典文学作品之美烘托出来。使枯燥的诵读成为美的享受.
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之时耳濡目染,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活动渗透: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

每月一次研究沙龙,实验教师交流反思活动;

每学期一次专项活动(赛诗会、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展示: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古诗文研究优秀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每学期评比一次班级读经小先生

每年一次跟家长联合汇报会(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

(3)学科渗透:与语文、品德 、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巧妙渗透。

经典诵读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经典诵读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品德课教学相结合;与音乐美术课教学相结合;这样的融合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浸润性的体现,如何结合得更加完美,值得研究。我们将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此作深入探讨。

3、经典诵读的方法

一是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二是联系扩充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把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三是想象入境法。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4、经典诵读的评价策略

  古诗文诵读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关注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学生的每一份收获,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因此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手段,才能把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评价的主要有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生生(或师生)相互观察评价;过程激励评价;家长督促鼓励评价等。

每个学生拥有一张亲近古诗文成绩记载卡,记载学生诵读成绩、参加活动次数和成绩(态度)等。记载、评估的工作主要由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完成,组长负责,教师监督、指导,并按期向家长通报。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低中年级部分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两年:2006年1月至
——2008年3月,具体分为五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06年1月
——2006年2月
  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及课余阅读情况,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完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6年2月——2008年1月
    按课题方案开展实证研究。  

3、总结反思阶段:2008年12008年3月

    (1)、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2)、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资源以及图文资料

    (3)、经典诵读活动现场。

 六、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
开展经典诵读,继承传统美德的研究报告
  2.确定适合小学生品质发展的经典文学作品系列 
  3.  经典诵读活动现场.

4.  经典诵读图文资料、论文案例等.
七、课题组成员组成:
  课题组成员:
  组  长:孙亚珠

主持人:邵莉萍唐友芬      
  组 员: 吴蓉梅、蔡琴燕、章婉琴、周华娴

 

 

九、参考文献:

《试论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教育》黄中谷著

《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指导》 张迪梅著
  《中小学德育工作文件汇编》 上海市教育局德育处编
  《改进教育事业的若干建议》 《北京科技报》
  《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中央电教馆
  《儿童发展心理学》 曹子方著
  《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编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