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千古华章,当时代君子”系列活动项目设计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邵丽萍

贤文涵养性情,经典浸润心灵
——“诵千古华章,当时代君子”系列活动项目设计
横林实验小学
一、设计背景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在吟咏诵读中,能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能含英咀华、衔英佩实、浸明润昌、沐仁浴义。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如何解除精神世界的迷茫与无助,如何主宰自己灵魂的圣洁与高贵,是我们很多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何为君子?历朝历代都有相关的论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实质上就是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的有价值的人,体现的是一个人对自身不断完善的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
学校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倡导“让贤文涵养师生的性情,让经典浸润你我心灵”,并确定以经典美文为媒介,以诵读为手段,引导全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诵千古华章,当时代君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教师提升人文素养打基础,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为学生提供明辨是非的范本,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二、设计依据及创意
李岚清同志说:“凡是现在需要提倡的好品德,都可以从我们古代的资料中原原本本地找出来,不要‘包装’”江泽民同志则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时代的发展,也对教师、学生的人格,品行、修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关于君子的概念界定,也必定会烙上时代的印记。
“诵千古华章,当时代君子”是学校联系当今学生实际,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动力,它整合了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也能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三、设计目的
(一)学生发展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的经典诗文,熟悉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文名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作好“量”的储备。
2、了解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初步涉猎成语、歇后语、对对子、名言警句等中国特有的语言形式,让传统文化文学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3、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吸取人生智慧,陶冶美好情操,成为自己心目中真君子。
4、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师发展目标
1、拓宽教师知识领域,完善教师知识结构,丰富教师人文素养,提升教师育人品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号召学生追求谦谦君子风度,教师首先必须拥有新时代的君子之气度。尤其重要的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学精华世代传承,千古弦歌,后继有人,让绵绵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具有生生不息接纳世界的活力,真正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形成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探索教学工作新思路。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
3、开发、完善一套适合诵读的校本课程,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学会评价身边的君子,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君子形象。
(三)学校发展目标
1、形成学校鲜明的文化特色,丰厚师生文化底蕴。
2、以人为本,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整合广播、媒体、网站等资源;整合家庭、社会的力量以诵读为手段,修内功,练内涵。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人”,只有把关注聚焦在教师、学生的身上,才能打响学校品牌。
3、激活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新型的管理模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四、设计原则
(1)统整性原则
 美文诵读成为学校工作的一部分,成为教师、学生在校生活的一部分。诵读活动又跟语文、品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有机融合,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了解中国灿烂文化,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此外,经典文学教育还要渗透于儿童学校生活以外的家庭中,通过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以整合一切力量,挖掘出传统文化之精髓,作为学校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有针对性地对当代教师和学生以熏陶和引导。
(2)陶冶性原则
经典诗文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选择健康、有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作品能给儿童以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同时巧妙创设多种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诵读,产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多渠道的感知、理解、体验,以陶冶、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达到学生文化素质的“浑然天成”,并且达到师生相互促进的和谐境界。
(3)兴趣性原则
兴趣是孩子学习获得成功的良好保证,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儿童喜爱民族文化要以多种形式引导儿童感受体验,要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儿童在活动中主动、热情、投入、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儿童审美情趣等多种能力,与此同时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和手段。
(4)、与时俱进原则
诵读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与时俱进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儿童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适应学生最近发展区,让他们通过努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经典作品,促进全面发展。教师也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在专业素养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关于新时代的君子标准,更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
五、实施步骤
1、“诵千古华章,当时代君子”宣传启动
2、征集筛选诵读的经典美文。
3、形成校本课程
4、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
教师美文诵读比赛
年级组教师诗歌朗诵比赛
班级诵读比赛 个人诵读擂台赛
师生对诗 对对子活动
成语故事比赛
诗词配画、诗词配文展示、吟诵活动
5、我“心目中的君子”支持率调查
教师层面:
①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②孟子论述的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学生层面:
③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衣冠楚楚,仪表堂堂)
④ “少而好学”(虚怀若谷,学有所长,不懈努力)
⑤“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守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横小人心目中的“当代君子标准”征集
六、实施策略
(1)环境渗透:营造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通过板报、墙报、专栏、广播、多媒体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诵读经典之时耳濡目染,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使枯燥的诵读成为美的享受。
(2)活动渗透: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每天一次固定时间的诵读,师生共同进步;
每学期一次专项活动(赛诗会、“千古美文”朗读比赛、经典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书写座右铭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
每学期一次成果展示;(师生共同展示: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古诗文研究优秀论文展、诗词短剧汇报表演等;)
每学期评比一次班级“诵读高手”
每年一次跟家长联合汇报会(家长和孩子一起进步)。
(3)学科渗透:与语文、品德 、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巧妙渗透。
六、项目价值
1、以师德促师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与经典华章为友”的理念,通过各种诵读活动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通过宣传与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才能适应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需要,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质量规格。
2、以养心种德性。——“种树者长养其根,种德者长养其心。”学生诵读经典,造就健全人格、健康个性和自身和谐。——“绘事后素”,在“洁白的本底”上画人生真善美的图画。
3、以儒学促和谐。——以贵和尚中的原则处理好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相处。——温柔敦厚是人性、人际、人天关系贵和尚中的形象表述,也是君子之风的主旨。——诵读经典,能使人际友善,人天和谐。透过诵读这一表象活动,谋求内在价值的升华,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塑造儒者风范,营造校园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