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教师的真实生活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感悟教师的真实生活

作者:岳龙    文章来源:《教育时报》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教育研究,出现许多新的趋势。其中教育叙事研究,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强烈反响和广泛注意,并受到了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烈欢迎。与以往的教育研究范式相比,教育叙事研究强调以教师自身的真实生活为基础,以教师行动的意义探索为目的,以教师自己的故事建构为手段,更加贴近教师的现实,因而能够有效帮助每一个教师更好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并在交流分享中推动整个教师群体的全面进步。

走进生活:教育叙事的基本出发点

叙事,原本是文学的一种样式。简单说,“叙”就是叙述,“事”就是故事。所谓教育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教育主体的故事叙说来描绘教育行为、进行意义建构并使教育活动获得解释性的意义理解。相对于以往的科学化研究而言,它更强调与人们教育经验的联系,并通过故事叙述来描述人们在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经验、教育行为以及作为教育群体和教育个体的生活方式。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强调的不仅是客观规律的发现,而且更加关注人们教育经验的存在意义。在研究过程中,它所致力的不再是抽象的、普遍的原理性概括,而是在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生活现实基础上,通过有关经验的故事、口述、现场观察、日记、访谈、自传、传记、书信以及文献分析等,来逼近人们的教育经验和实践本身。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的描述,去追寻教育参与者的足迹,在倾听教育参与者内心声音的过程中,发掘教育个体或者群体行为中的隐性知识并揭示其蕴涵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今天教育研究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就是:教育研究理论越来越抽象,但与教育行为者经验的联系则越来越少,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分裂。一方面,教育理论中相当多的研究已经成为专家们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无法承担起解释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在实践探索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并正在因为过度的理论话语强调而走向淡化和消失。在实践过程中,理论话语的过分膨胀正在日益使教师们成为专家设计方案的被动执行工具,从而使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意义。于是,教育教学不再具有创造和实现教师自身人生价值的意义和乐趣。因此,重新走进教师的生活,唤起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意义的追求和深入理解,就成为面向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通过

叙事,教师们不仅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验,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日常生活编织出丰富而深刻的意义,赋予自己的工作和生命以存在的价值。就此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是教师在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身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探索意义: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与本质
   
由于教育叙事研究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和强调,使得它很容易成为教师在改革研究中驾轻就熟的方法或工具,因而深受教师们的欢迎。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教育叙事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日常生活事件和个体内心独特感受的简单记录和描绘,而是要高度关注研究的意义和重要性问题。这就要求研究不能满足于一个个独立的故事描述,而是要站在历史和社会的整体性立场上,在对人生和社会的全面把握中去展开叙事。因此,一部好的教育叙事研究,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思自身的基础和对照学习的镜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叙事研究时,要努力把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经验组织成有价值结构的事件,串缀成有现实意义的链条,从而使广大教师每天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和韵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将会对自己所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工作世界进行新的审视,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新的审查,对自己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进行不断的拷问,对自己行为的意义进行不断的追问……这样,教师就会在无意之间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并把自己过去接受的抽象理论置于实践的观照之下,将对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归到鲜活的现实中去,既使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和批判,也使实践获得理论的启发和提升,从而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二者在相互的滋养过程中都得到丰富和提高。
   
因此,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高度关注教师自身的内心体验,重视教师的意义感受,让教师学会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更要学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反思和挖掘自我,表达自己的思想,成为自主的专业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因为发生在真实情境中的教师生活故事,不仅包含着教师当下丰富的内心体验,蕴藏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变化,而且还隐藏着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隐性知识,显示着教师对社会现实的独特判断,孕育着教师展望未来的远大理想……所以,意义探索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教育叙事必须在经验中穿透经验,在故事中穿透故事。只有这样,教师的叙事才会唤起感人的映像,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让人在感受教师灵魂深处颤动的同时,领略到育人过程中摄人心魄的感化力量,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引发他们对教育问题和事件的积极思考,促进整体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建构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方式
教育叙事中的故事叙述,并不只是一些有关教育经验的客观记录,而是一个主客观相互建构的全面提高和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系统以及自己关于教育事件的认识、看法、判断、理解等背后所隐藏的固有认知结构,从而展示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并真切地意识到究竟是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实践理念在潜意识中支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为自己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确立一个明确而有效的起点。另一方面,教师又要通过自己对故事的主观选择和建构,将自己的感知和经验注入到自己的理想与发展规划中去,并在教师生活的整体社会背景和文化历史环境中去选择并解释这些经验记录,从而形成一种关于未来发展的框架或者脚手架,对自己的后续行为起到一种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就此而言,教育叙事研究实质上就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故事建构,教师不仅会倾听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真切感受到自己主观世界的波澜起伏,体验到自己生命律动的快乐痛苦,而且会在探寻自己的行为意义过程中,把自己的工作变成在行为中内隐着思想,在故事中蕴涵着理念,在工作中支撑着理论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从而为自己平凡的日常生活建构起思想的大厦和价值的载体,并赋予其存在的深层意义。这样以来,教师就可以以叙事的方式来全面地展现自己,在自我反思的活动中重新塑造自己,在教育行为的改进中不断成就自己,并由此带来整体教育世界的全面升华。
当然,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中故事的建构性,并不意味着允许研究方面的主观随意性。在实践中,常常有一些老师把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理解为编故事,从而捏造出一些想象的事实或者期望的事实。这些“事实”也许是感人的,但是它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也使叙事研究的“现场感”丧失殆尽,使教师灵魂的升华化做一句空话。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真实,只有真实才能认识真实。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叙事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真实性。

只有在真实生活故事的叙述中,教师才能正确地审视自己,并在自我反思中对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教师变得自律,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负责。同时,叙事语言的真实性也意味着表达教师自己观点和独特情感体验的语言的个体性。这些个体化的语言不仅是记录经验的基本符号,也是教师个体鲜活生命世界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个性化的语言,才建构起了叙事大厦真正的坚固基石,并可以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避免成为某些“专家”理论话语的无谓牺牲者。
   
在教育领域,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新的事物,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这种研究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具现实性、富有人文关怀而又充满情感魅力的崭新领域,不仅大大拓展了教师真实生命空间的宽广度,而且为中国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言说丰富、意义充盈的,独特道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