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随感
蔡小玉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听了钱云涛老师,有许多令我学习的地方,她的课堂朴实、严谨,很有效。下面就联系前几天参加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听课活动学到的谈些粗浅的感想。
说朴实,是因为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不花俏,可以说很传统,没用现代的、多的教学手段,只是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这堂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这样的:
一、提示课题。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学生对文体的了解、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三、再读课文,帮助学生把握课堂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
四、精读课文一至第三自然,感悟人物牛郎的特点。
以上设计思路是我们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式。确实这种方式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因而受到广大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老师的青昧。
说严谨,体现在下列教学细节之中。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指名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后,参与评价的学生指出“拾掇”的“掇”就读轻声,钱老师让几位同学起来试读了几次,但不很理想,于是自己示范,让学生听体会方法:拉长前个字“拾”的声音,“掇”字一带而过。接着她又领着学生读了几遍,指名读,并放在句子里读。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时,该学生又没读好儿化音,她又着实花功夫指导了一番。
(二)钱老师对写字教学十分关注。讲读完前三自然段课文后,老师布置学生当堂完成的作业为书写课后的四个生字。首先提出要求,六年级学生写字不能仅留于把字写正确,而应注意把字写美观,而且要写得有速度。接着钱老师让学生观察这四个生字的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紧接着她让学生看她在黑板上写了四个生字的行楷。最后再让学生在田字格里描红。这一过程才两分钟时间,学生进行了读贴、分析,观摩、临写一系列过程。我想,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如此,我们何愁学生写不好字呢!
对于字的教学对低年级要求得特别多,等学生到的中高年级,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渐渐地弱化了。但中高年级是不是要关注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情况?如何关注?钱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生字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但课堂的检查一定要查细、查实、做到位。
说有效,是因为钱老师十分关注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首先,钱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弹性,特别关注学生中基础性资源的开发。
从课后与钱老师的交流中得知,她在精读课文一至三自然的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位同年级中已有几位老师上过这篇课文,从这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牛郎与织女之间发生的事特别感兴趣,因为学生认为这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这些都是学生中的基础性资源。但钱老师在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是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认识牛郎的特点。如何才能在体现尊重学生基础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呢?,她在设计第四板块的教学时预设了几套方案。那么在课堂上的情况如何呢?当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进入精读课文前三自然段认识牛郎的人物特点时,钱老师的设计是这样的:“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读完后,想想文中的哪些内容最吸引你?为什么?”学生读文后,有学生举手说,他对第六自然段“牛郎与织女相识、相知”很感兴趣。因为他觉得织女非常的善良。这时钱老师顺势问:“织女决定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是因为在交谈中她知道了牛郎的遭遇,并知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那牛郎有哪些遭遇呢?牛郎的心眼又好在呢?”学生很自然地到第一自然段中寻找答案。学生对“牛郎与织女相识、相知”很感兴趣这就是基础性资源,钱老师合理地利用了这一资源,巧妙地引导到教师预设内容的学习上,这一过程显得是那样自然。
可见只有在充分研读好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预设才能从容地应对课堂的变数,才能潇洒地驾驭课堂。
其次,钱老师的归纳升华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即有水平上的差异,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区别,因此教师对师生互动中的基础性资源,一定在加以归纳、升华,促使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成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在《对课堂生成性有效度的思考》一文中语)。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对学生发言的归纳与提升。如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后,钱老师归纳道:这篇课文共三个人物:牛郎、织女、老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老牛受牛郎的照顾,为了报恩,给牛郎做媒,让牛郎与织女相识、相知并结为夫妻。(边说边板书:
牛郎 做媒
老牛
织女)
一个示意图,寥寥数语就把学生对课文内容零碎的把握整理的简洁明了。
当然钱老师执教的这一堂课中,还有许多值得肯定与学习的地方。恕水平有限,仅以此文与大家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