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还缺点啥 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张红林 时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孩子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许多孩子从小就喜欢听好话,即使做错了事,也不去主动承担责任,而是大多由父母去向别人赔礼道歉。倘若家长一味充当孩子的保护伞,孩子就不会为自己的愧疚担责。久而久之,他们可能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辨是非,这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无疑是不利的。 我们作为教育者,对于目前我们的教育出现师生关系错位,问题学生数量上升,不少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滑坡,我认为,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社会一部分人全盘否定我国传统教育,片面认识国外现代教育的结果。我们的传统教育确实有忽视学生自尊的缺陷,也有许多应当否定的内容。但与国际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的育人体制接轨时,不能脱离国情,不能忽视民族心理特点,更不能丢掉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简单地将国外教育的某些时髦词语当成改革的旗帜。其实,国外教育特别强调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必须以尊重他人、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为前提,对因自己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而产生的后果必须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勇气。《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谈到,在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如传呼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又比如,法国中学对学习极差的学生,经班级理事会(成员由校长、教务长和该班所有 健康的教育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偏失具有完善的预警和惩戒机制,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失误,教育环境对学生失误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是与非,道德与非道德标准的判断与取舍,直接影响学生人格品位的确立。当然笔者所说的“惩罚教育”,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也不是心理上的虐待和歧视,而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这种教育方式,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绝对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去伤害他们,使之失去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惩罚教育”甚至比赏识教育更尊重孩子的自信。只有有了自信,孩子才会乐于接受惩罚。 这使我想起读过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总统,就是里根。 这个故事,对我们改变以往固有的、传统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很有启发。 对教育者而言,对孩子进行“惩罚教育”时,不能对孩子施加超过其自身所能承受的过高压力,以致孩子认为不能实现而不去尝试。另外,对孩子不能有太多的“怜悯”之心,否则,“惩罚” 教育容易半途而废。 其实,大凡孩子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戒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当然,在进行“惩罚教育”时,还需要教育者与孩子相互平等,并达成默契。这样,孩子会认为,你不是有意制造麻烦。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一样都不能少,这是科学的教育规律。所有关心教育的人们都应当认真地反思一下:今天我们的教育,真正缺少的到底是什么?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