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群体学习"式教研 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例如徐汇区某中心小学,校长带领全校教师以"推荐与自选相结合,个体研读与群体研讨相结合,学习与宣讲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理论学习,着眼于培养教师善于思考与反思的工作特点。教师在反复研读、理解、内化的基础上,勇于亮出心中的假设,将内隐的经验与想法完全浮现出来;他们将理论融入通俗易懂的教学案例、生动有趣的课件, 2."先导小组"式教研 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例如宝山区某小学,一所平凡的学校,校长形成一个新认识——通过主体间互动,实现每个孩子的自由长进,找到一个载体——陶行知的"艺友制",带领学校中层干部成立了"先导小组",以语文学科为切入口,走过了学校最精彩的四年。 3.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 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教师们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取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例如校内成立优秀教师或课改先行者工作室,带领一些志同道合的教师对学科教学、课改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4.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例如科际联系、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研活动,如"爱因斯坦与艺术"一课联合物理、语文、艺术教师共同研讨。 5.连环跟进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例如上"传达课",从模仿到内化;风格连环,几种教学风格相互比较;价值连环,从有收获、有点收获到大有收获。 6.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 主要利用中心学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周围的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例如青浦某地区通过校际会课、教学互访、专题合作、伙伴结对、回乡支教等方式的教研,解决资源不平衡。 7.联片教研 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例如长宁区初级中学的十校联动,就是条件比较差的学校,通过联动挖掘成员校教师的相对优势资源,成立不同学科工作室,共同展开教学研究活动。 8.任务驱动的教研 以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的专题,对教师而言,任务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也是一种探索的驱动力。例如普陀区某中学以"文理相通,人文见长"学校品牌打造的任务为动力,开展群体合作的教学研修。 9.项目合作的教研 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部分研究工作,通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亲密合作,能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例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通过"做中学"改革项目,教研员亲自下水"上课"与教师亲密合作,"擦亮镜子,打开窗子,开动脑子"。又如上海市实验学校以"充分开发少年儿童的智慧潜能"为切入口,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10.有技术介入的教研 和以往的教研活动相比,有技术的介入能够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使教研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例如学科教师与负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组合起来,建立教研的技术平台,甚至试行网上"虚拟教研"。普陀区某些中学通过课堂录像带分析与教学叙事研究方法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 行动教育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环境下,其演进的途径是不相同的,展开的途径举不胜举。当然,每种途径都有存在的条件,有它的优势和不足,我们进一步要做的是,甄别不同展开途径的形态与功能,具体分析每一种实施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学校,对怎样的教师的适用性。这项研究只有通过实践与行动,通过理论的比较与提炼才能获得相对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教师需要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教师帮助最大?”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老师们选择较多的是: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57.7%);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4.6%)。选择较少的是:与和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0.7%);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5.9%);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11.1%)。有意思的是;老师们的选择倾向恰好使选项占比分成了多、少两类:少的一类只有讨论、点评而没有行为跟进,多的一类既有讨论、点评又有与自己教学实际结合的行为跟进。显然,教师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 备课制度改革 提倡教案撰写形式的多样化。六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篇课文都写详案。旨在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课上;优秀教师允许写简案、提纲、批注,而不必每篇课文都写详案,旨在把主要精力花在创新上,其它教师可写详案可写简案,但必须有1/4以上写详案,旨在把主要精力放在更新观念,揣摩教法上。同时提倡用电脑备课,建立文档。各学科每单元要自备一课书(一节内容)的精品教案上送学校进行交流评比,逐步建立教案资源库。内容上,要做到“三变二提倡”:即变“台词式教案”为“板块式教案”;变教师的“教”案为学生的“学”案;变检查程式化的备课为检查教后记,交流教学反思。提倡写教后反思,记录教学成功之处、失败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再教设计;提倡作业设计分层次,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实践题。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