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破窗原理” 陆金华 今天午睡课,六(3)班教室里传出一阵喧闹声,原来,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破窗理论”也确实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 18世纪的纽约以脏乱差闻名,环境恶劣,同时犯罪猖獗,地铁的情况尤为严重,是罪恶的延伸地,平均每7个逃票的人中就有一个通缉犯,每20个逃票的人中有一个携带武器者。1994年,新任警察局长布拉顿开始治理纽约。他从地铁的车箱开始治理:车箱干净了,站台跟着也变干净了,站台干净了,阶梯也随之整洁了,随后街道也干净了,然后旁边的街道也干净了,后来整个社区干净了,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变得整洁漂亮了。现在纽约是全美国治理最出色的都市之一,这件事也被称为“纽约引爆点”。 “破窗原理”给我印象深刻。细细思考身边的小事,不难从中找到破窗原理。 教学大楼圆门处的板报,刚出好时,很整洁,过不了几天,就残缺不齐,一片狼藉。为什么呢?其实,残缺不齐的往往由一开始的一点缺损开始。板报的下面被人不小心擦掉,负责的班级没有注意维护,于是,其他也开始出现问题。最后,很明显地,这个板报是给人有意破坏了。 早上教师做操,开学初,偶尔有个 老师们,如果读到了破窗原理,针对学校里的一些不良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
![]() ![]() |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