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构建班级先进文化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sunyazhu

《构建积极的班级文化的策略研究》课题学习记录

时间:

地点:会议室

会议主持人:孙亚珠

与会人员:全体课题组成员

会议主题:以学生为本,构建班级先进文化

会议内容:

创建班级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主体的确立和发展。能否为学生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时空,这是考察是否最好班级文化的最重要标准。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终极使命,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性任务。 构成班集体的主要成员是学生,学生又是反映班级文化成果的主体。在建设、发展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落脚点始终在学生身上。

一、规范学生行为,构建班级文化基础。

规范是教育的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的目的。规范,要求每一个班集体成员共同遵守一定的标准。我们通过规范学生的行为来达到价值标准所体现的规范。

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采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一个积极、进取的班级组织。因为班级组织是班集体活动的坚强核心,这个核心的组成是否是学生自愿的、是否是在公开、公平、公正的条件下形成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集体的认同,直接影响到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班主任切忌大包大揽,必须以民主的精神、民主的方法对待班级组织的建设。

规范学生行为其次要建立多层面的班级制度,形成独特的班级制度文化。如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公约、班级阵地管理制度等。在这些制度的形成的过程中应尽量让每一个学生有建议的权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从而形成为绝大多数班集体成员认同的班级制度。这样的制度就会对每一成员具有有效的约束机制。当某一学生表现出违背班级制度的行为时,便会受到来自同伴的谴责,感受到班级舆论的压力,感受到班级制度的强大约束力,从而迫使其遵从班级制度的规范。

规范学生行为还要建立完善的评优激励机制。如各种单项的优秀学生评比,传统的评优项目等,使学生有明确的争优目标,奋斗方向,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进取的精神氛围。

二、关注学生的文化消费, 丰富学生文化内涵。

师生并非总是处于班级文化的包围中,他们总还是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紧密联系的,并把它带入到班级文化之中。由于中学生心智不健全,对于良莠不齐的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甄别能力,其文化消费主要为“好奇心”所控制,在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他的文化消费行为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隐含着巨大的“危险性”。正因如此,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保障班级文化的纯洁性。

首先,教师要以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对于各种文化价值的判断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言行,了解学生当前的主要文化消费,并亲自体验,加以判断,为矫正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提供感性的基础。

其次,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要摒弃只注意学生学科学习的习惯,要关注学生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学生的业余生活,多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看了什么,听了什么,想着什么;多注意学生的行为,观察学生在看什么、干什么。及时与学生讨论,矫正不良的文化消费行为及错误的价值取向。在目前中学生的文化消费中,电视、卡通、电子游戏、娱乐游戏是影响班级文化的四大源头,我们要向凶杀、暴力、色情、粗俗、无聊等消极文化开战,向学生介绍正义、友情、人道、高雅的影视、童话作品,进而纯洁我们的班级文化。第三,要关注学生的社区文化。

一个社区形成之际,便会产生一定的价值观,呈现出不同的社区文化特征。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社区中,便会受到这种社区文化的影响。调适社区文化对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与社区的核心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加强联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社区组织的文明小区、文明村创建活动,让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社区文化进入到学生的社区生活中,并有效的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班级文化建设

三、重视班级的逆流文化 ,保障班级文化纯洁。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一股与班级文化主流格格不入的逆流,这股逆流的组成往往是成员中的两个极端人员,最好的与最差的。他们会采用各种方式阻挠、对抗班级中活动的正常开展,是班级文化中的毒瘤。如果听之任之,班级文化建设将毁于一旦,矫治班级文化逆流刻不容缓。

班级文化的逆流的形成主要是由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教师的表扬、批评等待人处事不经意的失误,造成部分学生的不满,逐步积累,由少到多。矫治这股逆流不是制度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的人格魄力去感化这些学生,影响其他学生去关心这些学生,从而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逐步融入到集体之中。

重视班级的逆流文化 ,要关注大众传媒对学生的影响。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影视音文化、网络文化、各种娱乐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业已显现,由于大众传媒的从业人员人文观念不强,受利益驱动,这种负面影响大有蔓延之势。每天,电视中暴力凶杀的场面不断,各种用词不当的广告频频出现;互联网上怪异的网络语言,色情图片随时可见。这些对于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日益弱化,而这非教师所能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尤其党政部门对大众传媒的信息监控,尽可能减少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要经常根据热点信息,在学生进行讨论、辩论,及时纠正负面影响,始终让先进的文化占领学生的教育阵地。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