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流到英语学困生的心中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黄丽霞

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困生,而英语学困生更是多。造成英语学困生多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英语课时少,英语教师所教班级多,课外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个别辅导;二是缺少运用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无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课后又没有那种语言环境得以及时的巩固,久而久之,没有掌握的知识越积越多,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淡,学好英语的信心就慢慢地消失;三是由学生本身内向的性格和贪玩懒惰的习性造成。性格内向的学生不顽皮,不刁钻,但上课时往往不举手发言,一次又一次放弃发言的机会,渐渐就不会说,对英语的学习就缺乏兴趣,以至成为学困生。贪玩懒惰的学生往往智力正常,有些还特别聪明,但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力,长期下来也就成了学困生。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善于替学困生“把脉”,找出“病因”,“对症下药”,让学困生“药到病轻”,直至“药到病除”。那么怎样才能让这些学困生克服困难,信心百倍地学习英语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赏识教育,让学困生树立信心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及时肯定和表扬学困生,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可以产生其要求进步的动力。
在每节英语课上,我总是把较容易的留给学困生。或叫他们朗读事先读过多遍的单词,句子和对话;或叫他们进行简单的对话表演……当他们读对了,表演正确了,我总不忘送给他们一句“Good,you are clever!”;或者面带微笑地朝他们竖起大拇指。而他们往往会因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而激动万分,往往会让他们感觉到“我也行”,“我也是可以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的”,“我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如我班有一个女生,内向的性格,导致她成了英语学困生。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从不举手发言。在一堂我的对外公开课上,原本要叫优等生回答的一个难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由于我的紧张却误点了她的名,正在我不抱希望时,她却出乎我的意料回答了出来“There are five people in my family.”,虽然声音很低,但很流利。我激动的表扬了她:“Good,you are clever!.”全班同学也不约而同地给予她热烈的掌声。从她那发亮的眼中,我看到了她对自己的肯定。在以后的课上,我经常把难度适中的题目留给她,经常性地给予她表扬和鼓励。一个学期下来,她对自己充满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在期末考试中英语取得了八十二分的好成绩。
二、尊重、理解、关爱学困生
学困生往往因自身学习成绩不好,变得自卑,而与老师同学不太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深处也渴望与老师同学亲近,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学困生的心态。甚至要有所偏爱,让其体验到老师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例如,五年级上学期,我班有个从外地转过来的女孩,由于成绩极差(三门功课开红灯,尤以英语为最)。平时课上一言不发,课后默不作声。通过观察,我发现该女孩对自己缺乏信心,自卑感强,有厌学情绪;不过对老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能主动积极完成。我就在劳动时,同她边劳动边聊天,让她感觉到老师没有瞧不起她;平时有什么活动,我也总是有意无意地安排她与我一组,给予她充分的关爱和信任。等到她敞开心扉接受我的亲近后,我就同她分析英语成绩差的原因,为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每天背5~8个单词,第二天默写;同时也安排一个成绩优秀的同学作她的同桌,在学习上给予她帮助。对她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一个学期下来,她的英语成绩从以前的三四十分一下子上升到现在的七十几分,她看到了努力的成果,信心也慢慢地回来了。现在上英语课时,能经常看到她那充满自信的小手举得高高的。
只要关心、爱护学困生,真诚和蔼地对待他们,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尊重和信任,就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让学困生体验成功
学困生同优等生一样,渴望成功,渴望进步,只是在长期的受挫中变得越来越没信心,进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缺点是优等生是 “亮点”,学困生是“陪衬”,较少受关注。所以在小组活动时,我的眼光更多的是放在学困生身上,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多让同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成功。同时适当创造机会,让中等生或学困生轮流当小组长,给他们一定的压力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锻炼和铸造他们独立的个性。
学困生的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而“诊治”学困生的工作也不会立竿见影。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多为学困生考虑, 一步步地感化他们, 使他们逐步摆脱学困生的帽子, 加入到优等生的队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