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 别 的 爱 给 特 别 的 你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严菊华


  

最近,我参加职前培训,偶尔读到了一篇文章,启发很大。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教5只猕猴学动作,第一天教第一个动作,三只猕猴很快学会了,而另两只猕猴则没有学会。第二天他们换了一种方法去教,那两只猕猴也学会了。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学第一个动作慢的两只猕猴很快学会了,而另三只猕猴却没有学会;第四天他们再改变方法去教那三只猕猴,结果全都学会了。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树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构成。一个人如果在一种或集中智能上处于强势,其它几种只能必然处于弱势,全强势或全弱势都是极为罕见的。与猕猴一样,绝大多数人的聪明程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智能结构存在差异罢了,不同的人处于强势地位的智能类型不同┅┅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使我想起了我班的后进学生张英同学。她长的十分可爱,很讨人喜欢,语文成绩一般,音乐、美术都学得不错。但是,她的数学成绩不理想,20以内的加减法怎么教都不会。例如:教4+9时,我启发学生可以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即从4里拿出1给9凑成10,10+3得13。教13-9时,我启发学生从10个里面减去9个,再算3+1得4。这两种方法都是运用了“凑十法”的原理,我自己认为比较形象生动,简单明了,学生容易掌握。可实践下来,并不如我所想,张英就是学不会。放学后,我留她下来补课,反复讲解,反复用小棒演示,可她还是学不会,最后我给她下了定论“张英的逻辑思维能力太差了,笨得无药可救”,我彻底灰心了!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就想:为什么我只用书上的“凑十法”而不换一种思维方法呢?她的逻辑/数理能力弱,说不定她的其它能力强呢?于是,我尝试用最简单形象的“数手指”的方法,可行不通,因为9+4超过10了,人只有10个手指呀!总不至于让她再凑上脚指头吧!后来,我又想:为什么不用小棒代替手指呢?这样不就突破了10个手指的局限?于是,我让张英同学手指和小棒并用,还好,这下她总算学会了。但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计算太慢了,影响作业速度;有时用的小棒太多,计算不方便;这种方法不适合做减法,很容易出错。怎么办?我苦苦的思索,反复计算,终于想出了另一个办法:计算8+6时,心里记住大数8,手指数出小数6,从心里的8开始往下数手指“9.10.11.12.13.14”。减法相反,计算17-8时,心里记住17,手指数出8,倒过来数手指“16.15.14.13.12.11.10.9”。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赶紧把张英喊到办公室,出了几道20以内的习题演练了一番。“咳,真不错,学会了,速度也比以前快”,我欣喜若狂。
这些计算方法相对于“凑十法”是慢了些,但比较实用,特别像张英这样的同学一学就会。老师们不妨试试。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注意给张英同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便于她很快学会。如:教学24+35时,别的同学用“口算法”,张英用“对位法”,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教学24+8时,别的同学只要口算就行了,张英则提前学习“列竖式法”┅┅张英很快摆脱了落后的阴影,她可爱的小脸上洋溢着欢笑,充满自信,充满活力。
反思今天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反映在认知上,表现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类型,有的人是视觉学习者,有的人是触觉学习者,有的人通过阅读印刷品会轻而易举地学会东西,有的人则要在与他人的相互影响中才会学得很好。如果教师像用流水线生产产品一样,以同一种程序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势必会产生很多“次品”,把部分学生打入失败行列。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我们教师研究过吗?很可能,到一个孩子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强势智慧在哪里?他最需要发展和帮助的又是什么?我决心要深入学习多元智能结构理论,让学生的强势智力得到飞扬,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让新课程的理念得到升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