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爱 无 痕
发布时间:2014-03-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戚秋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于任何一条规定,应当让学生看不出是对他们的禁止,而应当让他们理解为行动的号召,是在鼓励和帮助他们在善良的土地上站稳脚跟。而要实现让学生把每一条规定都看作是对他们的鼓励,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智慧了。我们为学生倾注爱心时,要找到最佳切入口。需要我们好好把握住每一个时机,让教育无痕,让爱心无限。
新学期开始了,送走了一届毕业生,又要接一班新的学生。作为老师,此时此刻,心里不禁充满憧憬、向往,这又一届学生将会是些怎样的一些孩子呢?因为这届学生班容量比较大,需要分班。通过抽签等程序,我分别从四个不同的班级抽到四组学生组成我们的新班集体。打开签条,原班主任纷纷说我手气太差,竟然年级组中两个最调皮捣蛋的男生——沈博韬和李志康都在我的班上。沈博韬专门在课堂上跟老师唱对台戏,并且与同学水火不容。面对老师的批评,他针锋相对,一到三年级,已经和好几位老师吵过架了。李志康学习成绩差,课后追逐打架,甚至一次把学校里几十位同学的车胎的气放了。听了,心里不免有些懊丧,但也有一丝丝好奇——他们到底是两个怎样的孩子呢?
开学了,学生报到时,我对沈博韬和李志康两位学生多看了几眼,发现这两个孩子都有着可爱的外表,见面时,我给他们一个灿烂的微笑,发现他们都用警觉的眼光看着我,我的心一阵颤抖,心想:如果我稍不小心,我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很快地对立起来。回家后,我便研究起“对策”来——

用微笑打开心灵之门

微笑是最动人的语言,微笑是最美丽的容颜,微笑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谁不愿意和一个喜爱自己的老师相处?谁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喜爱和认同?因此,对于我的学生,尤其是他们两位,我决定用“微笑”的原则来打开他们“信任的窗口”。
每天早晨,当我精神焕发地来到教室,我总是主动地微笑着和同学们打招呼:“同学们早!”“老师早!”美好的一天在我们的问好声中开始了。每天看见沈博韬和李志康走进教室,我更是微笑着向他们问早。刚开始,他们有些受宠若惊,慢慢地他们也能主动地微笑着和我打招呼。课间在楼梯上、过道里、花园边……我总是主动地跟他们微笑着打招呼、交谈。逐渐地,他们特别爱到我的讲台边来跟我说话。
在相互的接触中,我发现沈博韬是个聪明而个性极强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和忍让之心。无论是课上还是课间,有什么想法立即就要说,不注意时间和场合。有时因此扰乱课堂秩序,让教学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因此让老师和同学都很头痛。
我经常微笑着对他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是好事。如果你大声地讲跟上课无关的事情,影响同学们上课,这样就不好了。老师难免要批评、纠正你不良的行为。同学们就会对你有意见。”他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要改正。我知道这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正如我所料,刚开始他有所改善,但后来又是老样子。于是我跟他私下约定:如果你是讲跟上课有关的问题,请举右手,如果心情很迫切把手举高一点。如果要讲跟上课无关的问题,请举左手,我们下课后立即讨论。这一招效果比较灵验,他上课情况大有改善。上课时,当他精彩地回答问题后,我对他说:“你真棒!”当看到他努力地克制自己不发脾气时,我走过去抚摸他的头,说:“有进步。”我总不忘记,脸上时时展开微笑。有时,他还是免不了要“触雷”,我就握着他的手,严肃地跟他讲清楚利害关系,直到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我的脸上才展现欣慰的微笑。运动会上,他为班级勇夺十分;期终考试,他的成绩名列前茅。我的微笑更是灿烂。
一年过去了,终于他的这个坏毛病基本改正了。他经常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戚老师的微笑,忘不了她的微笑。我希望自己时时能让老师微笑。
人的影响力有三种:专长,指一个人具有的超出一般人的知识和技能;吸引力,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使人产生的亲切感,还有一种是权利。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亲切感。当孩子从你老师的眼神中感觉到鼓励,感觉到对他的喜爱,当他认为他就是老师心目中喜欢的学生,他就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小学生更是需要爱的阳光雨露。一个期望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貌似无意的表扬,一张展开的笑颜,轻拍肩膀时流露出的信任和关爱……微笑着,把关爱注入孩子的心田,我用这枚永不生锈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灵之门。没有呵斥,没有责骂,淡淡的微笑溶解了可能引起的对立,我没有一味地采取冷峻的禁止和约束,而换了一个角度,运用了友善的鼓励和引导。

用对话拨动心灵之弦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反思当前小学教育方式存在弊端及分析教育中一些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我们要把对话精神引入学校教育。对话教育是一处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式相互作用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在对话中人们不是探讨一个确定的主题,而意在一种有待发现的真理,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只是想搞清楚共同面对的问题。”
李志康对待同学极不友善,好像人家都亏待了他,经常要和同学吵架、打架。做出了许多损害同学利益的事情,班级里的男女同学都不喜欢他
午饭后,我和李志康同学从食堂里一起走向教学楼,来到蘑菇亭,我拿出了一幅图,围绕这幅图,师生展开了对话。
师:前两天我看到一幅图画,你也来看看吧。
生看图。
师:小猫想到河对岸去,可用什么办法?
生:坐大象背上去。
师:假如大象不愿驮它,怎么办?
生:好好求求它,向它说清楚,小猫是过河去治病救人,我想大象会背的。
师:好办法,让大象理解小猫,说不定问题就解决了。可如果大象还不肯,怎么办?骂它一顿,或打它一顿行吗?
生:不行,说不定大象发怒了,还要把小猫踩扁呢。
师:假如大象还是不肯下河,你想会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它胆小,不敢下河,也可能是那天它心情很不好,或者是它自己身体也不舒服,还有一种可能是大象有点自私,不愿帮忙。
师:也许大象自己也有苦衷吧。还有别的办法可过河吗?
生:还可以坐在桶内划过去,套着救生圈游过去,如果河不是很宽,还可以弄一根竹竿撑竿跳过去,还可以……
师:真行,替小猫想出了这么多办法。
    生笑着挠了挠头。
师:今天上午语文课后我看见你咬牙切齿,紧握双拳,眼含泪水,究竟是为了什么事?
生:我在写钢笔字时,墨水突然没有了,我前后左右的人都不借给我,我想想很伤心。
师:他们这样做是不对,老师抽时间要找他们谈谈,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
生不响。
师:平时你对他们怎样?
生(低下了头):我经常要打他们,有时他们做作业时,我要和他们捣乱。
师:如果他们这样对你,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会觉得很烦,会讨厌他们。
师:那他们会怎么想呢?
生:他们也会觉得很烦,也会讨厌我。
生(搔搔脑袋):
师:解决同学间矛盾的办法很多,我们要选择好办法。你那么聪明,肯定能发现适合你的好办法的。接下来怎么办?
生:写个纸条,向他们道歉,好吗?
生:平时要跟他们友好相处,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吵架、打架,伤害大家的感情。
生:有时他们有困难时,我要尽力帮助他们。
师摸了摸李志康的头,笑着说:“你能行的!”
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小学生之间也是如此。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各自独立的存在着,拥有的只是自己的思想、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方式,拥有的是封闭而狭小的自我视界。那么如何才能开放学生的视界而渐渐地走向融合呢?交往中的“戒备”心理是人的一种本能,在最初的对话中,我们不期望学生如何如何信赖教师,只是希望大家能走得近一些。因此,在“接近”活动中,“接近”是一种状态,更是活动的目标。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许多老师工作确实努力,大多课余时间都呆在教室里,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事事关心,对学生的习惯、行为等处处操心,可谓一心扑在工作上,却没有收到“亲其师”的效果,更不说“信其道”了,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教师太罗嗦,起了反感心理,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忽视了“亲其师”的“序”,一开始教师就以管家婆的面貌出现,这也管,那也抓,势必一样都不能深入。这样的教育活动中,就算教师抱着平等,民主的观念和学生对话,也只能是浅层次的对话,不能起到互促的作用。那么什么是“亲其师”的序呢?首先要理解“亲其师”,我们认为“亲其师”是学生和教师视界融合后的一种状态。师生视界融合需经历一个过程,它由一点融合,到两点融合,到多点融合,以至基本融合。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孩子的心里,站在孩子同一个立场,引领孩子换一个角度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自己去领会,从而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
认真地阅读了《班主任兵法》,其中灵秀的思想,潇洒的招发让我佩服不已。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让教师的形象充满智慧,不是那样古板、木纳。是呀,作为一个班主任,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正确的方式、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因此,老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工作的谋略和方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横林镇新槐路15号 邮编:21310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0502000040号